初來甫到(tsɔ55 lei11 bou22 dou33)
粵語有「初lei11 bou22 到」一語(「lei11」音同「離」,「bou22」音同「步」),意思是「剛來到這個地方(或者環境)」。近日筆者在一些電視劇集裏面不止一次聽見藝員的對白說「初lei11 bou33 dou22」(「bou33 dou22」音同「報道」),而其中一次似乎同時瞥見相關的字幕,有「初來報道」四字。筆者真的覺得很奇怪,一直以來,影視界的人都能正確地說出「初lei11bou22到」一語,何以現在忽然有藝員(印象中不止一位)說不出來?究竟是藝員的問題,還是劇本的問題則不得而知。
「初lei11」就是「初來」(「來」就是「lei11」的本字,筆者已考,詳拙著《粵語古趣談正續編合訂本》「得來」條)。至於「bou22到」的「bou22」,其實當作「甫」,而這就並不是筆者的個人意見。《香港粵語大詞典》就有「初嚟甫到」條──值得注意的是,「嚟」音「lɐi11」,與「黎」同音。表面上看,「初嚟甫到」與筆者一向所知的「初lei11甫到」略異;其實「lei11」與「lɐi11」音異而義同,而且本字都是「來」(人們因為不明白「lei11」可音轉為「lɐi11」這種音變規律才造出「嚟」這個字),用法基本上無分別,所以可以說「初lei11甫到」,也可以說「初lɐi11甫到」。至於何以「bou22」當作「甫」,該書就未有提及。
「甫」現在粵語讀書音是「fu35」(音同「府」),而唐代大詩人「杜甫」,則既可讀「杜fu35」,亦可讀「杜pou35」(音同「普」),這是常識。現在姑且不論其韻母,只研究其聲母。「甫」之所以可讀「f-」亦可讀「p-」,正反映了「古無輕脣音」(清‧錢大昕說)這個古音現象。「甫」中古音「方矩切」(《廣韻》‧麌韻),是三十六字中的「非母」字,而「非母」上古讀同「幫母」,即當讀「b-」(國際音標[p-]),而這個不送氣的「b-」有時是會轉讀送氣的「p-」(國際音標[p‘-])的(如「譜」[《廣韻》‧姥韻‧博古切]、「豹」[《廣韻》‧效韻‧北教切]本來都該讀不送氣的「b-」,現在都讀「p-」了),所以原讀不送氣「b-」的「甫」就可以有送氣的「p-」的讀法了。
「甫」上古既當讀「b-」,那麼粵語本來是該讀「bou35」(音同「寶」)的,現在說「初來甫到」的「甫」讀「bou22」(音同「步」),那就是本讀陰上(第二聲)的「甫」字轉讀成陽去(第六聲)了。陰上(第二聲)轉讀陽去(第六聲)的例子不多,卻不是沒有,如「佬」字。「細佬哥」本當說成「細lou35哥」,事實上卻又可以說成「細lou22哥」(寫作「細路哥」)就是。另外,「深水埗」的「埗」(讀書音「bou22」,與「步」同音)實由「浦」(音「pou35」,與「普」同音)字轉來(詳《粵語古趣談正續編合訂本》「步 (埠、埗、埔)」條) ,此亦陰上轉讀陽去之例。
結構上可以一分為二地去理解
「初來甫到」四字就跟很多成語一樣,結構上可以一分為二地去理解。前面的「初來」與後面的「甫到」基本上同義。「初來」無須筆者解釋,小學生也明白,而「甫到」的「甫」,意思就是「剛剛」(在古文獻中,「甫」常有「剛」義,如鍾兆華《近代漢語虛詞詞典》「甫」條引唐‧張說《虬冉客傳》︰「巾櫛妝飾畢備。請更衣,衣又珍奇。甫畢,傳云︰『三郎來。』乃虬髯也。」);所以很明顯地,前二字與後二字基本上同義。「旁敲側擊」、「弄虛作假」、「胡作非為」等成語,同樣是前二字與後二字基本上同義,所以粵語一向只有「初來甫到」,沒有「初來報道」。
應當補充的是,「初lei11 bou22 到」白宛如《廣州方言詞典》作「初來暴到」(當中的「來」該書讀同「黎」)。筆者認為「暴」雖音「bou22」,但是其義為「突然」,與「剛剛」的意思略有不同;所以若論本字,此語還是當作「初來甫到」。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