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 Apr 06 2025 15:19:33 GMT+0000 (Coordinated Universal Time)

從台灣教改看不合作運動的影響力

不只一次聽見有人說:「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若這話屬實,台灣人實在足以自豪,我就很少聽見香港人有自信這樣說,這幾天工作較清閒,便找了幾篇報導看看,研究一下近20年台灣的教育狀況。

一、為什麼有興趣看看台灣的教改?

 
不只一次聽見有人說:「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若這話屬實,台灣人實在足以自豪,我就很少聽見香港人有自信這樣說,這幾天工作較清閒,便找了幾篇報道看看,研究一下近20年台灣的教育狀況。
 

二、台灣教改大事記

 
以下我簡述一下近20年有關台灣教改的大事。
 
1994年4月10日,民間團體發起大遊行活動,提出四項訴求:
  • 落實小班小校
  • 廣設高中大學
  • 推動教育現代化
  • 制定教育基本法
 
1994年9月21日行政院成立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由中央研究院院長李遠哲擔任主任委員兼召集人,在1994到1996年運作期間,共提出四期諮議報告書及《總諮議報告書》,作為台灣教育改革的重大依據。在《總諮議報告書》中,提出教育改革的八大重點優先項目,分別為:
 
  • 修訂教育法令與檢討教育行政體制
  • 改革中小學教育
  • 普及幼兒教育與發展身心障礙教育
  • 促進技職教育的多元化與精緻化
  • 改革高等教育
  • 實施多元入學方案
  • 推動民間興學
  • 建立終身學習社會
 
1996年12月2日行政院教改會在提出《總諮議報告書》後解散,時任副總兼行政院院長連戰下令行政院成立跨部會教育改革推動小組。教育改革推動小組在1998年1月,蕭萬長院長任內正式成立,融合《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及教育部原先提出的《教育改革總體計劃綱要》,擇取其中最重要的改革項目擬具《教育改革行動方案》並執行。
 
五年後,2003年7月,由台大教授黃光國和政大教授周祝瑛等專家學者發表《重建教育宣言》指出,教改各項方案都是以「打倒升學主義、減輕升學壓力」作為首要考量,走的是民粹主義,製造更多社會問題。書中痛陳自願就學方案、建構式數學、九年一貫課程、多元入學方案、教科書一綱多本、消滅明星高中、補習班盛行、教師退休潮、師資培育與流浪教師、統整數學、廢除高職、廣設高中大學及教授治校等13種教改亂象。
 
2005年10月14日報道:中央研究院院長李遠哲昨天首度為教改認錯。他說,本來想紓解學生升學壓力,最後不減反增;社會當初對教改會期待甚深,教改會卻沒做到,他是該道歉。
 
2009年7月,由全國家長團體聯盟、中華民國教育改革協會、人本教育基金會等民間團體組成之我要十二年國教聯盟發起遊行。遊行訴求為:
 
1.立即宣布2012年開始實施12年國民基本教育
2.明訂每年編列200億專案預算,十年內專用於12年國教。
3.實施真正免試升高中職
 
2011年1月1日,馬英九宣布啟動12年國教,2011年9月入學國一生開始適用。
 
12年國教目前已於2014年正式實施,內容:高中職學生達全面免學費、大部分免試入學。
 

三、台灣教改的成效

 
台灣近20年教改的成效,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大家都承認的是推行措施過多、過急,人民的期望過高,成效不彰,原因如下:
 
(1)千帆並舉
 
從2003年7月黃光國、周祝瑛等人發表的《重建教育宣言》可見,教改牽涉課程、教學法、教科書、入學試,目的是減輕學生學習壓力,但2005年10月14日的報道說明,就連教改大舵手李遠哲教授也不得不就「未能紓解學生升學壓力」而公開道歉。
 
(2)主事者頻頻更換
 
根據資料顯示,1993至2004年間,竟然換了8任教育部長,任職時間最短的只有11個月,期內擬訂各項政策執行的連續性大打折扣。
 
(3)外行領導內行
 
李遠哲教授回台定居不足一年,便被委以重任,而他本來是化學家,並非教育專家。此外,1993至2004年歷任教育部長,8任中僅有兩位出身於教育專業,兩位出自於心理學專業,其餘均非出身於教育專業,缺乏教育行政經驗。
 

四、對本港的啟示

 
若把本港2000年開始的教改與上述台灣教改比較,相似的地方有:
 
(1)開展時改革措施多及急,包括入學制度、學制、課程改革等,教師大多吃不消。
 
(2)外行領導內行:到今天為止,香港的教育事業在政府來說,還未能進入專業領導的階段,但我感到慶幸的是,今天台灣的高職教育仍在轉型階段,改革入學制度的第一批高中畢業生在兩年之後才會出現,而本港已經歷過三屆高中文憑試的洗禮。
 

五、不合作運動對台灣教改的影響

 
若大家小心研究,台灣教改牽涉的元素除理念、資源、技術、時間性、策略外,執政黨的交替與民間團體的不合作運動,影響至深。
 
(1)1996年5月20日,李登輝在其連任總統後,實行去中國化,把歷史教材中的中國古代史歸入「外國史」,並加強台灣歷史的地位。(這與本港近20年發展有沒有類同?)
 
(2)執政黨在教育部長人選方面,常常只問立場,不管專業,頻頻換人,有人存政舉,人走政息的現象。
 
(3)民意代表、官員、家長、社會團體甚至學生,常常霸佔教改論壇、遊行、衝突、包圍不同場所,喧鬧不休,令教改討論未能具備充分條件及理性的環境。
 

六、我的擔憂

 
(1)在初步了解台灣近20年的教改進程後,我的第一個感覺是:香港的景況並不壞,雖然在最初的十年有急、亂、多等現象,加上學生人口下降,老師壓力很大,但近期相對地適應了,高中文憑試的檢討進行後,期望在課程及評核方面有些改進,而大學學位不足問題,希望將來能夠改善,本港職業教育還有很大發展空間,但比較起台灣的高職教育,其12年國教剛起步,香港的不穩定性還是較少的。
 
(2)近期政治爭拗,會否影響民生?我想大家心中有數,不同政見團體近日衝擊中學生辯論比賽場所,在小學校門前喧叫謾罵,可能只屬冰山一角,會否在將來進一步影響寧靜校園及教育決策?我是擔憂的。
 
 

馮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