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軟硬兼施 營造共融工作間

社會應邁向多元,工作環境亦然。企業的管理層應軟硬兼施,採取便利殘疾人士的措施和政策,締造共融工作間,從而「創造共享價值」(Creating Shared Value)。

「股東利潤至上」的想法已經過時,企業關注不同持份者的利益已是現今的大‍‍趨勢。現在的消費者有很高的社會意識,傾向光顧「良心企業」。企業要長期在社會上立足的話,就當承擔起更大的社會責任。而企業履行社會責任不單止有利維持恆久建立的商譽,提升企業形象,同時也能提升同事對公司的歸屬感。目前,本港不少企業也樂於捐贈,並紛紛成立企業義工隊伍,鼓勵員工服務社群。在香港社會服務聯會所主辦的「商界展關懷」計劃中,便有3740間企業在2019/20年度獲得嘉許。

除了多作慈善工作,作為僱主,企業亦可支持殘疾人士的就業,回饋社會。「共融工作間」(inclusive workplace)的概念日漸在企業間流行,該概念旨在營造合適的工作環境予不同背景的同事,令大家均能一展所長。然而,「共融工作間」不光是一個口號。要把理念成功落實,還需要公司上下一心;而管理層亦需要軟硬兼施,採取合適措施和政策作配合,方可令企業邁進真正的「共融工作間」。

需知道,不論是健全,還是殘疾同事均是企業的持份者,都應被平等相待。所以在設計工作間上,不能只從大多數健全同事的角度出發,而忽略小眾有特殊需要的同事。例如,一級小小的樓梯抑或是斜台,對大部分的員工來說也許沒有分別;可是,對輪椅使用者而言,一級小小的樓梯卻構成很大的不便。一言以蔽之,共融工作間設計就是在規劃工作環境和流程時,多從殘疾員工的角度去考慮。只要我們踏出一小步,就能讓殘疾員工在工作上踏出一大步,更暢順地融入工作環境,提升工作效率。要建立共融工作間,要從硬件入手,讓所有員工亦能便利地使用公司設施。

顧及多元需要  先從硬件著手

「傷健共融」是指工作間的設施應同時顧及健全及殘障同事的需要,使雙方均能投入職場。美國設計師羅納德.麥斯(Ronald Mace)提出「通用設計」(universal design)概念近年已成國際趨勢,而這概念亦適用於工作間:企業可在辦公室設置斜台,以及寬敞的無障礙通道和出入口,使不論是一般員工,還是輪椅使用者,均能暢通無阻地進出工作間;配備一張可調較高度的工作枱,供肢體傷殘的員工使用,提高工作效率;設置無障礙洗手間,亦能使肢體傷殘員工與健全員工一樣,滿足到的基本生理需要。公司內可印製較大的標誌牌,並以對比色系作標示,這樣不僅能使一般員工清晰地接收資訊,而且弱視的員工亦能因此更容易辨識相關訊息;還可為員工的電腦配備語音輸入及讀屏功能,使視障員工與其他員工一樣接收及發放資訊。現時,政府亦設有基金(如「殘疾僱員支援計劃」[1]),為聘用殘疾人士的僱主提供資助,以添置輔助儀器及/或改建工作間。企業可考慮委託專業人士,評估公司的環境是否符合《設計手冊──暢通無阻的通道2008的標準》(2019年修訂版)。更重要的是,公司要與有不同需要的員工作良好溝通,以了解他們的需要。

善用員工優勢  靈活調配工作

除了硬件設施之外,企業還需要在工作流程和人事政策等軟件範疇上,為殘疾員工作出適當的微調,並讓其他僱員了解箇中原因。每位員工均有他們的優點及獨特需要,只要充分利用他們的長處及尊重他們的差異,針對不同殘疾類型的員工量體裁衣,殘障員工亦能更好運用所長,同時亦為企業帶來更高效益。例如我們或可充分運用有自閉傾向的員工的優點,將較為重複的工作(如校對物件編號、包裝及排齊零售商品等) 交予他們,提升他們的工作效能感和成就感。此外,主管在崗位編排上可作出適當的配合,使有需要的殘疾員工能較易處理複雜工序。例如,智能障礙員工或較適合做單一、重複的工作,因此主管可將複雜工作的步驟分拆,讓他們每人分別負責一項工序(如安排一位員工只負責清潔地面,另一位員工只負責清理房間傢俱),以取代分別由兩名員工各自處理整個工作流程。通過這些安排,員工便可專注工作,熟能生巧,增強自信,而企業亦能維持本來的成本效益,達至雙贏。

公司政策配合公司的運作而制定,如能在此範疇作出調適,可提升殘疾員工的工作效率。部分患有長期病患或精神病的員工,可能會受藥物及病情影響,未必能完全配合公司的一般工作時數及時段。因此公司可為該類員工設立彈性上班時間,依據情況縮短工時,以配合他們的獨特需要。另外,部分智障員工可能有較易受騙、自信心低落及較為依賴等特徵,公司可安排師友計劃給他們,使他們在友善的工作關係中成長,同時更投入工作。有需要的話,主管也可以與自閉及智障員工的家人保持溝通,以促進雙方的了解。而公司亦可考慮在不影響工作的情況下,容許有焦慮及抑鬱傾向的員工一邊聽輕音樂,一邊工作,以紓緩他們的緊張情緒,集中注意力。

拉近彼此距離  創造共享價值

促進員工間的溝通,並了解彼此的差異,往往是建立共融工作間不可或缺的一環。過往,我們也許會因為對殘疾人士不甚了解,導致很多不必要的誤會,甚至損害雙方的工作關係 。所以在公司之內要架起溝通的橋樑,使公司上下均能掌握彼此的期望及需要 。若果是初次與殘疾人士在職場上共事,或會有一點迷惘,較難拿捏彼此間的關係。因此,企業可考慮邀請社褔機構協助[2],以及安排人力資源部門制定相關培訓工作坊,讓彼此更易了解相處之道及各注意事項。為員工提供適切的培訓,包括基本手語、領路技巧及精神健康知識等,都有助促進共融。值得注意的是,員工掌握相關知識和技巧,不僅可有助他們更懂得怎樣與殘疾員工共事,也有助他們更體貼地服務不同需要的顧客。

總括而言,共融工作間是一個包容、友善工作環境,為不同需要的員工帶來工作上的便利。一個尊重多元的工作環境,能夠吸納及留住多元化的員工。而企業如何善待有需要的員工,同事也看在眼裏。通過硬件和軟件上的配合,企業能創造共享價值(Creating Shared Value, CSV),令各方受惠。在硬件上作改動,或者不太困難;不過,在軟件方面作恰當的配合,則需要得到公司上下由衷的支持,方能成事。

延伸閱讀:Kwan, C. K. (2020). Socially responsible human resource practices to improve the employability of people with disabilities.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27(1). 1–18. doi:10.1002/csr.1768

[1] 每位殘疾僱員的資助上限為4萬元。詳情請瀏覽社會福利署網頁

[2] 由6間本地社福機構組成的e-Connect就業連網,積極聯繫企業夥伴,推動職場共融。

本文是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知識轉移撥款資助的研究計劃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