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博弈新台階

香港以前是福地,以後未知。香港經歷多個經濟及市場震盪,市民有損失,但論驚恐卻比不上政治問題的衝擊。

香港僅僅是一個城市小島,但近年所發生的情況,作為香港人既感無奈,亦都眼界大開。哪會有一個小城市,能吸引全球的注意力,外國元首政要談的都一定離不開香港。

香港對政治問題一籌莫展

香港以前是福地,以後未知。香港經歷多個經濟及市場震盪,市民有損失,但論驚恐卻比不上政治問題的衝擊。說得白一點,香港人及持份者,包括商界都是善於應對經濟及市場逆境,但對於政治問題卻是一籌莫展。過去多年,企業只顧做生意,搵商機,政治題材選擇是低調,現在整個遊戲規則有變,似乎未來一段時間,熟悉本港及內地政治形勢分析的顧問,一定會大為吃香。

去年的示威事件,引發不少港人開設離岸戶口,疫情期間則跑去搶廁紙,到近日找換店及銀行出現排隊欲換美金人潮,比1983年好像情況更甚。將自己居住地及日常使用的貨幣現鈔,兌換其他外幣,某程度上是信心盡失及恐慌的一種極端行為,在第三世界或低檔次新興市場時有發生,但出現在作為國際城市及金融中心的香港,實在難以想像。

數字上,本港的聯匯制度有相當強勁的儲備為後盾。執行上,與美元掛鈎與否亦毋須要美國首肯。而最壞情況上,除非所有外來資金沽清在港資產離場,構成本港大量資金外流,基於資產市場規模遠大於貨幣基礎,港匯是有影響,但同樣要問的是,出現這最壞情況的機會其實亦相當之微。市民現在對港元沒有信心,肯定的是,除相當悲觀之外,亦更擔心美國可以殺出金融一招,屆時既威力無窮,唯對全球影響亦甚大。

香港目前的處境及問題,過去是未曾發生,所以用估值或歷史數據,作為投資與否的市場分析,意義根本不大。投資者對於香港市場,目前既可以是投機性的短炒,或一切講個信字,並在預算的最壞情況下本身的可承受程度。

香港問題的發展,其實是跟中國與西方關係有莫大關係。對於西方來說,當年支持中國及支持加入世貿,除商機及人口之外,最大目標是希望時間可令中國融入西方體系,但情況沒有發生。對於香港,歐美支持回歸,同樣是希望香港的自由令中國改變,但亦沒有出現。多年來的假設不成立,中西方對問題看法愈來愈南轅北轍,博弈只會更多,香港問題只代表博弈上的新台階。

原刊於《am730》,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胡孟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