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微生物學系的研究人員使用外科口罩分隔已接受攻毒實驗和沒有接受攻毒實驗的金黃敘利亞倉鼠,證實此舉能明顯降低SARS-CoV-2非接觸性傳播率。此研究明確證實佩戴外科口罩能有效減低SARS-CoV-2傳播率,並且對COVID-19的感染控制策略具有重要意義。研究結果將於國際科學期刊《臨床傳染病》在線發表。
研究背景
研究小組早前已建立全球第一個針對COVID-19的金黃敘利亞倉鼠模型,並證實透過直接或間接接觸,SARS-CoV-2可以從已接受攻毒實驗的倉鼠傳播到沒有接受攻毒實驗的倉鼠。關於SARS-CoV-2非接觸性傳播方式以及外科口罩分隔能否有效減少其病毒傳播率的文獻卻較少。
研究方法和發現
研究團隊將已接受SARS-CoV-2攻毒實驗的倉鼠和沒有接受攻毒實驗的倉鼠放進封閉的系統單位中,每個單位內設有兩個不同的籠子,兩籠之間由有孔隔板隔開,單向氣流可從一籠子經隔板進入另一籠子。研究小組在兩籠之間放置外科口罩作分隔,並研究其效果。除了臨床評分外,研究小組還測試了倉鼠的病毒數量,病理變化和病毒核衣殼抗原的多少。
結果顯示,沒有接受攻毒實驗的倉鼠被非接觸性傳播的感染率是66.7%(10/15)。以外科口罩分隔已接受攻毒實驗的倉鼠或沒有接受攻毒實驗的倉鼠其中一組,其感染率大大降低至25%(6/24,P = 0.018)。
以外科口罩分隔已接受攻毒實驗的倉鼠,沒有接受攻毒實驗的倉鼠的感染率亦顯著降低至僅16.7%(2/12,P = 0.019)。與直接接受攻毒實驗的倉鼠的嚴重患病表現不同,經由非接觸性感染的倉鼠臨床評分明顯較低,病理變化較輕,呼吸道組織中病毒核衣殼抗原亦較少。
研究意義
在此倉鼠模型中,SARS-CoV-2可以透過呼吸道飛沫或空中飛沫核傳播。佩戴外科口罩可有效減低這種非接觸性傳播,特別是當感染者戴上口罩時。
關於研究團隊
研究團隊主要人員包括:
- 袁國勇教授,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香港大學霍英東基金教授(傳染病學),中國傳染病國家重點實驗室新興傳染病重點實驗室聯合主任,中國工程院院士
- 陳福和醫生,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微生物學系臨床助理教授
- 袁碩峰博士,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微生物學系研究助理教授
- 張錦霞博士,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微生物學系研究助理教授
袁國勇:外國認為戴口罩無用的說法是錯誤
袁國勇說,研究結果反映戴外科口罩對防止感染有明顯作用,而如果受到感染的人士戴口罩,效果更好,因此證明外國認為戴口罩無用的說法是錯誤。他說,明白巿民於夏天戴口罩會辛苦,但呼籲繼續戴口罩,尤其在封閉環境之下。
他表示,香港之前出現的感染群組,多數出現於無戴口罩的環境,因為除了會透過飛沫傳染,亦會令周圍環境都充滿病毒,增加感染機會。
被問到政府派發的布口罩與外科口罩是否有同樣功效,袁國勇說,戴口罩一定較無戴口罩好,但進行實驗時政府未公布會派布口罩。
不戴口罩的市民人數增加 會產生隱性傳播鏈
袁國勇認為,現時香港每日的病毒測試數目只有大約2000個,仍未夠7500個,未是時候討論是否可放寬邊境控制措施。
袁國勇指出,澳門人口是香港十分之一,但每日測試數字達6000個,有輕微病徵的巿民都應該去政府診所通知醫生,以進行測試。他認為,如果巿民做足防疫措施,包括戴口罩,一般社交活動如看電影,以至參與宗教活動都無問題。
被問到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組長鍾南山受訪時說,內地有第二波疫情爆發危機,香港是否都有此機會,袁國勇說,當疫情稍為緩和,不戴口罩的市民人數增加,隱性傳播鏈就會產生,會有第二波的機會。
至於香港人是否未來2、3年都要戴口罩生活,袁國勇認為,主要視乎未來會否有相關藥物及疫苗。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