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時亨先生婉拒政府邀請續任教育大學校董會主席,只答允留任至年底。他在接受傳媒訪問時交代不續任的原因和未來的動向時說:「希望能為社會培育德學兼備的人才,將會出任由他女兒創立的品格教育協會主席,推動項目及籌集資源,為免日後出現利益衝突或角色混淆的疑慮,所以未能續任3年。」(註1)。在兩天後接受電台專訪時,他認為「本港主流教育當中,要包括品格教育在內,亦要及早由小學,甚至幼稚園開始,就要接受品格教育」(註2)。那品格教育的起步點是什麼呢?教育家孔子說:「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論語‧為政》),也說「不學禮,無以立」(《論語‧季氏》)。
揣摩孔子所說的「德、禮」和「恥、格」的關係,筆者認為,要讓學生成為有品格、有正向生命觀的人,禮儀教育是起步點。
禮儀教育的課程
中華文化的「禮」,始於先秦時代。時至今日,經歷三千多年,期間政治、經濟、文化的變化甚大,要在中小學推行禮儀教育,在承傳與創新的角度,究竟要教教什麼?怎樣教?課程的設計與教材的選取,實在需要一個整盤性的思考,它必須能承傳中華文化,能應對當下禮崩樂壞的危機的而又能培養學生的「德」,以培育他們成「才」。香港中文大學國學中心於2019年獲清華大學中國經學研究院及語文出版社授權出版的繁體版《禮樂文明教育》(初級篇)及《禮樂文明教育》(中級篇)的教材或能回應上述的元素。這套禮儀教材」的特點,建基於「儒:人之需」、「禮的履」和「強化學生的閱讀、思考與審美情趣與能力」。這套教材的課程框架與教材內容大略是(註3):
推行儀教育的策略
禮儀教育,並非學校的指定課程。學校在可因應年度的計劃和目標,按實際的需要,以融入式或主題式的方式推行,推行此課程,宜先研究這兩個課程的特質。
(初級篇)的課程對象是幼稚園及小學生,設計重點是建構兒童對「禮」的意念和期望他們在日常生活中履行所學的禮儀,是「習養課程。要讓孩子對所學「積習成養」,必須家校合作,學校在推行這課程的時候,設計是的首要考慮是如何透過家校合作,讓孩子在「學」後,能於日常生活中「養成習慣」,並藉校本的禮儀教育喚醒家長對「禮」的重視。
(中級篇)的課程和教材內容的安排,大概是(初級篇)課程的延續與深化。課程取向是希望同學能「內化於心,外篤於行」。由於高小和中學生已不再是孩童,他們對「教條」式的內容不會有興趣,加上中學生大多抗拒古典的文言文,故老師於以那些出於經典原文的教材進行禮儀教育時,不宜以詮釋的方法進行,應以「美、巧、活、實」的教學藝術進行教學,更要的是教曉學生深度學習的策略,讓他們能對相關課題進行深度學習,達到「內化於心」的效果,必要時更要選取與課題主旨相若的當代短篇,運用「以今帶古」的方式,結合審美策略進行教學。
禮儀教育與品格教育
禮儀教育與品格教育,看似完全兩樣,但兩者卻有交叉點,品格教育的六大核心概念中的兩項(註4):日常生活習慣(有禮貌,愛整潔,守秩序,有分寸,常服務)及傳統倫理道德(孝順父母,尊敬師長,友愛同學),絕對和禮儀教育有關。「品格教育協會」也指出品格教育的其中一個目的是培養孩子成為有道德的未來棟樑(註5),「道德」的體現,應和「禮儀教育」的結果。中國是禮義之邦,儘管今天不少傳統禮儀己經逐漸消或變異,我們的教育也異於古人,但「禮」是中華文化的標誌,是中國文化的根。有關「禮」的觀念,按《東塾讀書記》以《論語》所提及的,就涉及「敬、讓、約、節、儉、和、質、文」等八項。這八項不正正就是和品格教育和生命教育有關嗎?教育植根於中華文化,品格教育如是,生命教育如是。中華文化教育的起步點是禮儀教育。
「不學禮,無以立」,老師尤甚,要能「立」並且成為有「格」的教育工作者,是不是要多鑽研中華經典?
註1:見2020年4月23日《星島日報》。
註2:見2020年4月26日商業電台雷霆881叱咤903。
註3:相關資料摘錄自中華禮儀教育粵港澳大灣區(香港) https://www.etiquettelearn.com/
註4:李珀(2006):〈品格教育〉載〈95年第十二期品德教育電子報〉,台灣,高雄市政府教育局。
註5:見品格教育協會網頁:https://www.charactereducation.org.hk/zh-tw/home
參考書目:
歐陽代娜(1997):中學語文教學藝術初探,中國,山東教育出版社。
常峻(2017):中國禮儀 一天、一年、一生和一家,中國,上海大學出版社。
韋政通(1914):荀子與古代哲學,臺灣,商務印書館。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