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世紀是中華文化復興的世代。從研究《管子》及《道德經》中,重拾很多為現今建立社會和諧非常重要的「以人為本」理念。基本上,管仲提出「法」之萬物平等人權原則保障人權,並啟發了百多年後的老子繼承這「法」的人權原則,追求建立一個萬民生活皆能夠滿足的公平公正社會。
在此,先簡單闡述這些重要的古代「以人為本」中華文化。一、「天」:大自然公平公正的萬物平等觀。二、「正」:讓萬民能夠生活的萬物平等公平公正政治理念。三、「法」:萬物平等的人權原則。四、「道」:大自然萬物平等觀用於社會讓萬民有平等權利生活的基本人權理念。五、「德」:權力照顧萬民能夠生活的權力社會責任。六、「信」:權力信守保障萬民能夠生活的承諾。七、「一」:調和社會讓全民都能夠生活。八、「治」:萬民都能夠滿足生活的社會和諧。九、「為」:權力營造營生環境讓萬民能夠生活的經濟運作。十、「本」:人民是社會的根本。
雖然現在已是科技發達的時代,已不是農業社會,但是社會運作,基本人權原則應該不變。其實中國早在春秋時代,明確的自由平等觀念、以及保障每一個人謀生的基本人權理念,已經存在,這些理念放諸四海皆準,就是普世價值觀了。普世價值觀並不是西方獨有,而是人類社會的共同理念。
就在此重點整理這些重要「以人為本」的中華文化傳統。
一、「天」:大自然公平公正的萬物平等觀
1.「天主正,地主平」〈管子・內業〉
天地就是指大自然,帶出一種排除人性慾念的寓意,以天寓意公正,以地寓意公平。以天之思維主持公正,以地之效用來主理公平。
2.「行天道,出公理」〈管子・形勢解〉
人類實行這大自然公平公正社會模式,才能夠真正體現公理。
3.「為而無害,成而不議,得而莫之能爭,天道之所期也」〈管子・立政〉
掌權人營造營生環境而不對任何人構成傷害,是不會引起任何異議,創富只利益大眾,不與人爭,別人也不與爭,就是人人所期盼的大自然公平公正的社會模式。
4.「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道德經》16章〉
萬物生存的事實,自古以來之所以未嘗變改,是在於公平,公平在於萬物得到全面照顧,全面照顧就是大自然的公平公正原則,公平公正原則應該同時適用於人類社會建立公平公正的社會模式,公平公正的社會模式才會長久。
5.「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道德經》77章〉
大自然公平公正之道,是會減損有餘的以彌補不足的。人性則不然,有些人總會減損不足的去供奉有餘的。只有有能力主持公道的人,才會把多出來有餘的,來與其他人分享。
二、「正」:讓萬民能夠生活的萬物平等公平公正政治理念
1.「中正者,治之本也」〈管子・宙合〉
施政不偏不倚公平公正,就是社會大治的根本。
2.「政者,正也;正也者,所以正定萬物之命也。是故聖人精德立中以生正,明正以治國」〈管子・法法〉
施政的實質意義,就是要秉持這公平公正原則面對社會。公平公正,才可使萬物能夠保住性命。所以有能力照顧社會的人,都別具智慧堅守權力社會責任恪守不偏不倚原則務求公平公正,彰顯公平公正來治理社會。
3.「權也、衡也、規也、矩也、准也,此謂正名五」〈管子・揆度〉
體現公平公正有五把標準尺,「權也、衡也」是公平,「規也、矩也、准也」是公正。
4.「法天合德,象法無親」〈管子・版法〉
效法大自然公平公正的平等觀來體現權力社會責任,本着公平公正原則施政,不會親疏有別。
5.「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道德經》57章〉
以公平公正態度來治理社會,以非暴力手段來作為致勝之道,以實現社會太平來爭取世人的支持。
三、「法」:萬物平等的人權原則
1.「法者,天下之儀也,所以決疑而明是非也,百姓所縣命也」〈管子・禁藏〉
萬物平等的人權原則,是社會運作的基準儀,用以為社會解決疑難,以及為社會明辨是非,是萬民性命之所繫。
2.「不明於法,而欲治民一眾,猶左書而右息之」〈管子・七法〉
不理解這萬物平等原則,而希望治理人民調和社會,根本是自相矛盾,無法實現。
3.「正天下有分:則、象、法、化、決塞、心術、計數。根天地之氣,寒暑之和,水土之性,人民鳥獸草木之生物,雖不甚多,皆均有焉,而未嘗變也,謂之則。義也、名也、時也、似也、類也、比也、狀也,謂之象。尺寸也、繩墨也、規矩也、衡石也、斗斛也、角量也,謂之法。漸也、順也、靡也、久也、服也、習也,謂之化。予奪也、險易也、利害也、難易也、開閉也、殺生也,謂之決塞。實也、誠也、厚也、施也、度也、恕也,謂之心術。剛柔也、輕重也、大小也、實虛也、遠近也、多少也,謂之計數」〈管子・七法〉
令社會公平公正有七個原則「七法」首要是萬民平等的總原則「則」,基於總原則之下再有六個行事分類原則「象、法、化、決塞、心術、計數」這「則」中所述的「均有」,是萬物平等享有的生存權,在於人就是人權,基於這人權原則,人的謀生權應該受到保障,以針對春秋時代當時因政權財權的雙重剝削而使人權嚴重受損。而「象、法、化、決塞、心術、計數」,就是在「則」的總人權原則下施政及處事的平等公平原則。這「法」的人權原則包括有謀生權的平等,比現代人權觀念更為全面,由此可以檢視現代法治觀念的缺失。
四、「道」:大自然萬物平等觀用於社會讓萬民有平等權利生活的基本人權理念
1.「萬物百事非在法之中者,不能動也。故法者,天下之至道也」〈管子・任法〉
治理萬民所牽涉的所有事情,若有違萬物平等的人權原則,是不能進行。所以這萬物平等的人權原則,是行之於社會的終極原則。
2.「愛之、利之、益之、安之,四者道之出。帝王者用之而天下治矣」〈管子・樞言〉
以至親之愛體恤人民、利在人民、使人民得益、使人民生活安樂,能夠做到這四件事,已經體現到這基本人權「道」政權要是以這理念施政,社會便會安定繁榮。
3.「天覆萬物而制之,地載萬物而養之,四時生長萬物而收藏之,古以至今,不更其道」〈管子・形勢解〉
天以萬物平等的態度看待萬物,地以萬物平等的態度養育萬物,萬物生長,便這樣年復一年的生活於天地間。自古至今,這個萬物平等的生存模式未嘗改變過。
4.「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德經》51章〉
大自然本身只營造一個營生環境,讓萬物可以擁有自食其力的謀生空間和謀生機會,所以萬物皆尊重這萬物能夠平等生活的模式,以及感到大自然照顧萬物的責任之可貴。
五、「德」:權力照顧萬民能夠生活的權力社會責任
1.「有道之君,正其德以蒞民」〈管子・君臣上〉
有萬物平等思維的掌權人,都會謹慎地履行他們的權力社會責任來治理人民。
2.「正也者,所以明其德」〈管子・君臣下〉
秉持公平公正的態度,就可以有效地發揮出權力社會責任。
3.「為民興利除害,正民之德」〈管子・君臣下〉
能夠為人民興利除害,造福社會,就是公平公正地面對人民的權力社會責任。
4.「道生德,德生正,正生事」〈管子・四時〉
尊重萬物平等之道,才會有權力社會責任思維;履行權力社會責任,才會公平公正;管治公平公正,才會處理好民生事務。
5.「辟田疇,利壇宅,修樹蓺,勸士民,勉稼穡,修牆屋,此謂厚其生。發伏利,輸墆積,修道途,便關市,慎將宿,此謂輸之以財。導水潦,利陂溝,決潘渚,潰泥滯,通鬱閉,慎津梁,此謂遺之以利,薄徵斂,輕征賦,弛刑罰,赦罪戾,宥小過,此謂寬其政。養長老,慈幼孤,恤鰥寡,問疾病,弔禍喪,此謂匡其急。衣凍寒,食飢渴,匡貧窶,振罷露,資乏絕,此謂振其窮。凡此六者,德之興也」〈管子・五輔〉
「厚其生」營造好一個良好的生產及居住環境、「輸之以財」營造好一個良好的物流系統、「遺之以利」營造好一個良好的生產基建、「寬其政」寛待人民、「匡其急」有良好的福利制度、「振其窮」有良好的濟急扶貧應急措施,掌權人做到這六方面,就是真正履行了權力社會責任了。
6.「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亭之、毒之、養之、覆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道德經》51章〉
大自然營造營生環境養育萬物。放在人類社會,掌權人效法大自然這種養育萬民方式,只發揮後助式功能,為萬民營造營生環境,讓萬民可以自立,可以自食其力,可以世代繁衍,像《道德經》17章說「百姓皆謂我自然」,掌權人是不佔有不居功不操控,這便是不可思議的權力社會責任。
六、「信」:權力信守保障萬民能夠生活的承諾
1.「澤命不渝,信也」〈管子・小問〉
保障萬民生活的態度永遠不變,就是信守保障萬民能夠生活的承諾。
2.「信也者,民信之」〈管子・小問〉
掌權人信守保障萬民能夠生活的承諾,才會得到人民的信任。
3.「能服信政,此謂正紀」〈管子・正〉
能夠信守保障萬民能夠生活的承諾,以此作為施政方針,就是公平公正社會的綱紀。
4.「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道德經》49章〉
善於謀生的人,會益善他們的謀生能力,不善於謀生的人,更加會益善他們的謀生能力,這便是權力社會責任對人民的善待。信任的人,會信守保障他們能夠生活的承諾,就算不信任的人,也同樣會信守保障他們能夠生活的承諾,這便是權力社會責任對人民的信諾。這是權力社會責任保障基本人權下的全民就業觀,沒有廢青這回事,一視同仁,親疏無別。
5.「天網恢恢,踈而不失」〈《道德經》73章〉
大自然公平公正的天網,保障萬物生活,是一個也不會遺漏的。
6.「信不足焉,有不信焉」〈《道德經》23章〉
掌權人信守保障萬民能夠生活的承諾不足,才會得不到人民的信任。
七、「一」:調和社會讓全民都能夠生活
1.「有一體之治,故能出號令,明憲法矣」〈管子・七法〉
社會猶如身體,能夠調和社會讓所有人都能生活,社會才會健康,這時候政令才會容易執行,達到真正的法治。
2.「道之所言者,一也,而用之者異。有聞道而好為家者,一家之人也;有聞道而好為鄉者,一鄉之人也;有聞道而好為國者,一國之人也;有聞道而好為天下者,天下之人也;有聞道而好定萬物者,天下之配也」〈管子・形勢〉
所謂萬物平等社會模式,就是能夠調和一個地方人口的生活,但實施起來會因應地方大小而做法所不同。
3.「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正」〈《道德經》39章〉
萬物能夠得到調和才能夠生存。政權能夠有調和萬民的思維,才會使社會公平公正。
八、「治」:萬民都能夠滿足生活的社會和諧
1.「不能調通民利,不可以語制為大治」〈管子・國蓄〉
不能調通所有人都享有足夠基本生活條件,不能人人安居樂業,根本不可以稱為「治」
2.「故治之所以不立者,齊不得也。齊不得,則治難行。故治民之齊,不可不察也」〈管子・正世〉
社會未能達到「治」的原因,就是有人得不到足夠的基本生活條件,人人生活不能等齊看待。人人生活未能等齊看待,社會管治便會出現困難。所以管治社會,必須小心留意是否有人的生活未能等齊看待。
3.「故事莫急於當務,治莫貴於得齊」〈管子・正世〉
施政必須要做好當務之急,管治社會最優先就是要讓人人生活都能夠得到等齊看待,人人都要有足夠的基本生活條件。
4.「人君非能散積聚、鈞羨不足、分并財利、而調民事也,則君雖彊本趣耕,而自為鑄幣而無已,乃今使民下相役耳,惡能以為治乎」〈管子・國蓄〉
掌權人若然不處理好社會上出現過度積聚財富,不讓生活條件不足的人得到滿足,不化解壟斷,而以為就此可以調解民生事務,就算掌權人積極鼓勵生產,而自己竟然還不斷發行貨幣,那變相只是為窮人鋪設奴役之路,讓富人奴役窮人,社會又怎可以「治」,又怎可以安定繁榮呢?
九、「為」:權力營造營生環境讓萬民能夠生活的經濟運作
1.「是故國之所以為國者,民體以為國」〈管子・君臣下〉
一個國家待人民有如待身體每一個細胞一樣,推行經濟要讓全民必須能夠生活。
2.「先王重榮辱,榮辱在為,天下無私愛也,無私憎也,為善者有福,為不善者有禍,禍福在為,故先王重為」〈管子・樞言〉
先王重視榮辱,是榮是辱在於經濟,經濟在於民生,同時是要一視同仁,是無私的,善於解決全民的經濟民生問題,便是國家之福,不善於解決全民的經濟民生問題,便是國家之禍,國家的禍福就在於經濟,所以先王非常重視經濟。
3.「彼善為國者,壤辟舉則民留處,倉廩實則知禮節」〈管子・事語〉
善於營運國家就是要營造好營生環境,這樣子,人民才會留下來,人民生活條件足夠,人民才會互相尊重。
4.「故野不積草,農事先也;府不積貨,藏於民也;市不成肆,家用足也;朝不合眾,鄉分治也。故野不積草,府不積貨,市不成肆,朝不合眾,治之至也」〈管子・權修〉
郊野沒有野草雜生,即是有人開墾以生產為先;官府積存貨財不多,即是藏富於民;市場買賣沒有人抬價,即是人人家用足;朝廷沒有百姓聚集抗議,即是各鄉生活安寧。這四者便是「治」的極點了。
5.「形勢器械具四者備,治矣」〈管子・七法〉
營生環境的形勢和設施準備好,就是「治」的基本條件。
十、「本」:人民是社會的根本
1.「天下者,國之本也」〈管子・權修〉
天下萬民,是國家的根本。
2.「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為本,本理則國固,本亂則國危」〈管子・霸言〉
出自《管子》的一句「以人為本」並不隨便,不是普通口號,而是照顧萬民生活的承諾。國君之能夠掌權,是始於照顧人民。人民的生活得到理順,國家才會穩固。要是人民的生活得不到理順,民不聊生,造成社會大亂,國家便會岌岌可危。
3.「明王之務,在於強本事,去無用,然後民可使富」〈管子・五輔〉
有智慧的掌權人,工作在於強化人民的生產,令其實務而不務虛,然後人民才會有富足的機會。
4.「粟者,王之本事也,人主之大務」〈管子・治國〉
「粟」在農業時代是很重要的生活必需品,現代可泛指實業。促進實業經濟,是掌權人的首要任務。
5.「好本事,務地利,重賦斂,則民懷其產」〈管子・立政〉
掌權人着重經濟民生,懂得務實地開發土地,務實地收稅,那麼人民才會珍他們的產業。
6.「民不務經產,則倉廩空虛,財用不足」〈管子・重令〉
「經產」即是經常性的產業,憑着勞動可以每年都有產出,年年有產出才能夠養活一生。「經產」是一個重要的「以人為本」生產概念。人民若不幹「經產」,生產收獲便少,便會不敷生活所需。
7.「何謂民之經產?畜長樹蓺,務時殖穀,力農墾草,禁止末事者,民之經產也」〈管子・重令〉
在古代農業社會,「經產」就是務農開墾。在現代社會,「經產」就是讓人可以年年謀生的產業。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