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秋冬時分,各地都不難發現銀杏樹的踪跡,皆因繁茂茁壯,金光燦爛得實在掩蓋不住,即使時空交替,染黃了的葉子隨風飄舞散遍大地,依然發出閃耀生輝的光芒。銀杏花語是堅韌和沉着,具生命力之意,銀杏館因而取名,小社企17年來努力經營多元化的服務,共為有工作需要的3000長者開創就業機會,令他們能繼續將智慧傳承,為社會貢獻,發光發熱。
每當大家在工作遇到煩憂,身心俱疲時,可能念着早日退休,計劃如何安享晚年又或者環遊世界等等,光想已快樂。原來,多數人到了退休時候,跟之前所想的可能兩回事。「長者退休後,很多在家會百無了賴,而家人又未能時刻照顧,結果因終日胡思亂想而愁眉不展,嚴重者更患上抑鬱症。」銀杏館行政總裁麥敏媚說。
香港首間為長者創造就業機會的社企銀杏館,源起由一班以老人服務為主的社工在上水開辦樂天安老院,亦在黃大仙開設社區中心,成立慈善團體服務獨居長者、新來港人士及單親家庭等,其中設立了長者抑鬱症服務熱線,因而發覺很多老人問題個案都會在退休後發生的,尤其當時2003年期間,年過50歲的人士就很難在社會上找到工作,於是在中心撥出數百呎的空間予長者試辦銀杏館,售賣涼茶、茶葉蛋及糕點。麥敏媚指出:「銀杏館除了取銀杏樹堅毅幹練的寓意,銀字代表銀髮一族,杏代表良醫,館即由長者自己掌管。試業之後效果不錯,長者們分工合作,交流意見,忙着做事漸漸便忘記自己有抑鬱症,因為要有空閒時間想好多不開心的事才會抑鬱,若時間充實有目標,病也會自然好轉。」
開設餐廳鼓勵長者就業
麥敏媚表示,由於單靠經營安老院的收益很難長期維持做社會服務,所以2006年在上環歌賦街開設首間銀杏館餐廳。當時也結束了社區中心並將服務個案轉移在餐廳的非營業時間處理。「我們選擇開餐廳是因為餐廳工種較多,可以提供更多就業機會給予長者。而做開老人服務的轉營開設餐廳當然戰戰競競,幸好得到有餐飲經驗的長者協助,而首間餐廳上一手做法國餐廳就聘請了廚師做下去了,第二間則在佐敦廟街開店,接着是太子中菜館,亦有做過政府和大學食堂……期間都困難重重,經歷過不少食肆所遇到的營運問題,例如租約期滿加租不能負擔等,但有時亦會有一些好心的業主幫忙,所以斷斷續續關一間但又開一間,因為長者員工沒有工作就會手停口停,大家都不願就此放棄。」
現時銀杏館共有六間餐廳,提供中西餐、越南美食及素菜。「餐廳有超過八成員工皆為長者,聘請方面都經過甄選,由於香港退休保障未完善,大部分來應徵的都有經濟困難,有的每月要交幾千元劏房租金,有些住床位,亦有要幫補子女居住開支。另外也有沒家庭負擔的長者覺得自己還有能力,想以工作來調節生活,我們都會考慮這些有工作動力的長者,盡量因應他們的能力分配適合崗位,同時也會提供專業培訓。
從工作得到快樂和健康
麥敏媚強調開辦銀杏館餐廳講求專業餐飲服務,像其他餐飲機構般聘請行政總廚,嚴控食物素質,而每位員工都會堅持專業守則,用能力換取等同市場價值的薪金,工作得很有尊嚴及愉快。「很多客人都稱讚我們的員工smart又自信,其實工作可為長者帶來改變,增添活力和減慢衰退。我們有70歲任職的同事,到81歲才退休呢!而現在大部分員工的年齡層都在65歲至75歲之間,60至65歲的已是餐廳員工中的young old了。但若果沒有銀杏館的聘用,即使是young old,在社會上也難以找到工作,正如他們常抱怨說的:我有能力、有經驗,為何不請我?」
事實上,香港整體的成就都是上一代努力的成果,應該以開放角度看待長者就業,減少老人問題又或及早紓緩醫療問題。眼見香港很多長者有工作需要,銀杏館近年間不斷在拓展業務,以求創造更多長者職位,除了社企餐廳,也開設有機農場、餐飲到會服務、銀杏士多網上美食平台等。「長者是寶,好有智慧又有豐富的生活體驗,有很多才能可以發展,例如古法烹調、醃製健康食品技能、採購及管理工作等。而我們於2011年已在火炭成立《香港廚房》,開展許多工種,重點生產別具特色的港式食品,例如節日食品、醃製凍肉或做餸菜包等,務求將最傳統最原味的食譜傳承,傳揚上一代的手作工藝。」
George(收銀主任):「76歲了,未退休前是銀行職員,仔大女大雖然沒有家庭負擔,但整天呆在家中只是食和睡,發覺身體變差而且又無接觸社會,所以覺得一定要有工作。在銀杏館做收銀是因為與以前工作接觸錢銀類似。十年了,先後做了幾間旗下餐廳,都因為約滿再轉投新店繼續工作,一星期返6日,每日做5小時,與同事相處得很好,又沒有影響家庭生活,還會兼任指導其他餐廳新入職收銀員的培訓工作,得到老闆信任,工作得好開心。」
Ming(餐廳歌手):「少年時已喜歡夾band玩音樂,前年聖誕節開始在銀杏館做主音,自彈自唱。在銀杏館長沙灣及太古兩間餐廳輪流表演工作。以前做過好多行業包括文儀及運輸公司,77年開始在酒店或扒房表演,全職玩音樂。而家63歲了,在家無工作做也感到辛苦的,兩夫婦去年剛成功申請到入住公屋也很感恩,而這份工作是我的興趣,而且亦可幫補生活開支,好滿足嘞!」
Ken(侍應):「以前在船公司做admin,56歲時因公司出現問題提早退休,那時無做嘢要照顧患病的太太,60歲時見到銀杏館招募樓面,其實我以前都有做過兼職waiter又做過bartender,由中環第一間銀杏館餐廳到現在太古店,做了差不多十年,覺得在這裏工作無壓力,可能同事間年紀相若一齊合作沒有磨擦,客人又好包容,而仔女結婚了,我空閒在家也會覺得悶,一日做5個鐘反而生活得開心,而家69歲都無想過幾時唔做,身體應付得到就會繼續啦!」
勤姐(洗碗清潔工):「好多人都讚我能幹,做了洗碗工作都36年了,我鍾意自食其力,唔想靠申請政府綜援,坐在家裏要人幫。返工洗碗、拖地及清潔廁所,以前生意較好時我可以做足10小時,而家就工作4小時便回家買餸煮飯。我好鍾意同事都係老人家,大家會互相幫助好開心。76歲都無諗過幾時唔做架,要賺錢生活嘛!我希望社會人士多支持銀杏館,讓更多長者可以有更多工作機會。」
呼籲認購福飯扶助弱勢
麥敏媚表示,銀杏館着重有素質的食物服務,希望大眾支持的不只因為幫忙社企,而是真正喜歡他們的出品。事實上,銀杏館的餐廳都吸引不少熟客光顧,不過因為疫情關係,生意也大受影響,員工都需要共渡時艱減少工時。而餐廳亦加強外賣服務及推出防疫湯水,希望幫補生意額。而為了幫助弱勢社群,銀杏館免費派發飯盒。「其實社會上有部分貧困人士沒有飽飯吃的,我們就派送福飯連防疫湯水,希望受惠者飽肚溫暖,而無論吃的人或施予的人都能添上福氣,所以鼓勵大眾認購捐輸,每盒飯38元,不只能幫助有需要的人,另外製作飯盒亦可創造更多長者工作機會。」
目前由於有不少熱心人士認購福飯,銀杏館由兩間餐廳派發免費福飯伸延到旗下五間餐廳都按時派發。有一些老人家更不惜路途遙遠到來排隊,聽說其中一位婆婆流着淚說:「可以攞多一盒嗎?我兒子失業……」
麥敏媚說因為疫情關係,派發飯盒也陷於兩難的,都要考慮避免人群聚集,有些慈善飯堂也因而關閉了,但見到來領飯的弱勢社群愈來愈多,亦未敢終止,只有擇善堅持,亦得到社會人士捐獻防疫用品及水果等可以連福飯一起派送給有需要人士。她祈許藉着愛及勇氣讓義工們增強免疫力持續為善,並期望其他機構也能獻出力量,與銀杏館一起支援弱勢無依的一群。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