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時,我常常聽外婆憶述當年打仗的日子。每當防空警號響起,所有人便立即放下手上的工作,躲進防空洞內。當空襲過後,他們便返回自己的地方,繼續如常生活。日子愈是艱苦,生命卻愈頑強。
面對這威脅全球的疫情,挑戰是前所未見。過去兩個多月,我每天除了回醫院工作外,還與科研團隊日以繼夜與時間競賽,希望盡快找到應對疫情的方法。觀乎疫情發展,我們實在不能心存僥倖,以為今次新冠狀病毒會像當年 SARS一樣,再多過幾個月便自然消失。
既然沒有水晶球,我們便要有心理準備打持久戰。可是,更有效的防禦政策也不可能長年累月地執行,因為我們都是人,都會感到疲累,日子一久,就慢慢地變得鬆懈、沮喪、甚至放棄。
想有喘息空間,我們未來的日子便要像外婆當年抗戰時代的生活,時刻做好作戰準備。例如當疫情放緩的時候,我們可以容許適量的社交活動、上班和上學,讓我們一嚐「正常」生活。一旦疫情突然轉差,我們便立即再次穿上全副武裝,躲進「防空洞」裏去,直到警號過後又再跑出來。如此這般,不斷重複這個循環,度過這段疫情反反覆覆的日子。
「打仗」、「避難」的日子絕不好受。看不清前路,就只能見步行步,很多長遠計劃和安排也變得難以落實。不要説社會經濟民生,有時候可能連自己明天的生活和安排也未必掌握到。如果疫情仍要持續一段頗長的日子,我們便要學習和適應這種「靈活」的生存方式:今個星期生活如常,但可能下星期又再次如臨大敵⋯⋯將這種抗疫的生活模式視為「日常」。
如此反反覆覆的過日子,實在令人精神緊張、身心疲累。久而久之,不但自己情緒崩壞,也影響與家人、朋友的相處,小小事便會引起磨擦,更可能引發嚴重衝突。
一切就先由「做好自己」開始
要跳出這個困局,我想一切就先由「做好自己」開始吧。先作好心理準備,管理個人期望,接受會有一段頗長時間要反覆無常的生活,明白到「變幻原是永恆」。除了長期注意個人衞生,也要在不同的角色和崗位上做好本份。當每個人都堅持盡力做好「小我」,「大我」就會得以成就。
反反覆覆的抗疫日常,是艱難的;但再艱難也要堅持,再累也不要鬆懈和放棄。「最黑暗的時刻往往也是最接近光明的時刻」。過去香港捱過了一個又一個的難關,我信,今次都不會例外。
原刊於《明報》院長醫生周記、陳家亮Facebook專頁,本社獲授權轉載。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