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入2020年,美國聯邦儲備局出乎市場預期,按兵不動未再減息,經濟、就業及通脹均保持平穩。誰料2月份新冠狀病毒肺炎肆虐,迅即全球蔓延,各地加強防控,公眾活動幾陷停頓,工商百業內外交困,消費服務行業尤其首當其衝,生意一落千丈。及至3月初,歐美疫情急轉直下,確診個案急升,先後實施口岸管制,經濟前景不明朗。投資市場向來反應敏銳,先天下之憂而憂,龍頭華爾街連瀉多日,始稍喘定。
際此,聯邦儲備局突於3月3日減息,且一反慣例按步減0.25pp,而是大手減0.5pp。兩星期後的3月15日,又出乎意料倍減1.0pp之多。前後10年升跌,隔夜拆息目標「兜了個圈」,打回原形,即年利率0%至0.25%。港元奉行貨幣局制度,聯繫匯率掛鈎美元,基礎(貼現)利率亦步亦趨,也打回原形,即年利率0.5%。下游利率牌價卻原封未動,10年不變,儲蓄存款息近零,最優惠貸款利率也維持年率5%不變。
特區政府總是捉錯用神
利率牽動工商百業,尤其樓市。10年來3屆特區政府,以穩定房屋樓價為已任,手段有別而目標一致,卻未竟全功,熱門屋苑樓價11年來共翻三倍多。關鍵是收放拿捏欠準,往往猶豫不決,坐失良機。是回環球疫症肆虐,各國汲取金融海嘯教訓,不約而同故技重施,歷史重演。時移世易,所謂「逆周期措施」變成宜寬不宜緊,特區政府卻總是捉錯用神,耽誤政情。
回顧12年前,美國次級按揭失控,拖欠擴大,掛鈎衍生債券、槓杆債券等金融工具連環爆煲。金融海嘯淹沒全球,造成多邊債務僵局,流動資金短缺,市場陷入困境。聯邦儲備局兵行險着,實行零息及擴張銀根(量化寬鬆)注資救市,大眾記憶猶新。
無巧不成話,聯邦儲備局也先後歷3屆主席。2008年金融海嘯席捲全球,時任主席伯南克(Ben Bernanke)學者出身,對30年代大蕭條素有研究,深知流動資金是復元關鍵,大膽注資市場擴張銀根解困,又壓抑拆息至零,促使銀行寬鬆回應信貸需求,解救工商百業於水火。若非伯南克膽大心細,豈敢釜底抽薪?
耶倫(Janet Yellen)於2014年接棒時,大局底定,雨過天晴。同樣學者出身,專長宏觀經濟學,崇尚凱恩斯學派,對就業通脹等熱門課題素有心得。上任伊始,着手善後,推動利率及市場正常化,擺脫海嘯夢魘。翌年底聯邦儲備局加息0.25pp,啟動利率銀根正常化,至2018年初卸任時,拆息目標已按步就班上調至年率1.25%。
鮑威爾(Jerome Powell)接任之初,蕭規曹隨,年內分段加息至年率2.25%,仍距離海嘯前水平(4.25%)頗遠。背景不同,理念也有別,大學念文學政治,轉攻法律,曾任職財政部,銀行、私募基金等職,具金融財政實務經驗。歐洲聯盟斯人獨憔悴,經濟疲弱。先有歐元區國債重整困擾,零息及寬鬆貨幣政策自然完結無期。後有英國脫離聯盟,過程一波三折。形勢比人強,聯邦儲備局去年掉頭減息,年底已降至年率1.5%。今年遇上疫症肆虐,再出重手減息,令減息逼近零水平,重回金融海嘯救市時期。
回歸後樓市遇上三波衝擊
回歸以後,香港地產樓市先後遇上三波衝擊,以金融海嘯影響最深遠。第一波是亞洲金融風暴及沙士(SARS)疫症(1997-2003),大眾印象深刻,不用再贅。第二波是2005年人民幣外匯改革,脫鈎美元升值,變相有秩序浮動,美元、港元、人民幣「鐵三角」解體;港元掛鈎美元,兌人民幣也同步眨值。人民幣外匯局部開放,離岸市場應運而生。斯時,香港經濟已漸次復元,房地產需求反彈,內地投資者既賺價也賺匯,樓市炒風重現。可惜特區政府未因時制宜,檢討「救市九招」利弊,尤其「申請賣地」(俗稱鉤地)安排,及停止居者有其屋計劃等,令供求失衡,樓價不斷攀升。
及至2008年,金融海嘯席捲全球,救市美元泛濫,港元首當其衝是第三波。官方估算至2009年底15個月,共有6400億等值熱錢流入,投機港元升值。政府推出「辣招」,收緊按揭緊成數(2009),抑壓需求,開徵特別印花稅(2010),針對短炒,既不治標,也不治本,樓市仍然熾熱。
政府於2012年換屆,梁振英接任行政長官,再從「需求管理」入手,進一步收緊按揭,且寓禁於徵,實施外地買家印花稅,不過「需求管理」始終非治本之道,原因是政府顯然寄望美元加息解困,惟對方卻遲遲未有行動。翌年3月,政府又急不及待推出本地投資雙倍印花稅,即為「辣招」加辣,但仍阻攔不住樓價飆升。美元2015年底掉頭加息時,樓價已反覆再升35%,總結5年任期,樓價反覆上升60%之多。
事後分析,政府落後市情,昧於現實。人民幣兌港元於2012年升至1.23,而港元備受升值壓力。若聯繫匯率有變,可升值23%之多。況且游資泛濫,借貸成本低(圖1)。內地垂青香港房地產,外匯樓價兩賺,稅務「辣招」難以奏效(圖2)。需求管理弄巧反絀,細樓換大樓的「換樓鏈」幾被打斷,變得可望不可即,轉手供應也大減,市場萎縮。
圖1
圖2
歷史資料顯示,私營房屋每年轉手率粗略約為10%,即有13萬伙上下,新盤則不足2萬伙。「辣招」頻出,扭曲樓市,轉手成交驟跌減半,皆因按揭無門,換樓轉售無從說起。反觀發展商不受金融監管,可二按促銷,初次置業者退而求新盤,僧多粥少,開價反客為主。又變本加厲,為「辣招」度身訂造樓盤,以貨就價,尺價高面積小。輾轉再推高轉手樓價,成交一落千丈,造成惡性循環。
此外港元下游牌價利率沒有跟隨上游資金市場減息,何來加息空間?美元掉頭加息只影響上游利率,直至回復金融海嘯前(4.25%)水平,上下游始同步。政府一廂情願,守株待兔解困,乃顯得不切實際。
林鄭上任後增資助置業
政府於2017年換屆,林鄭月娥走馬上任,蕭規曹隨之餘,借鏡新加坡,擴大資助置業分流,滿足置業需求。「綠置居」、「居屋」、「首置上車盤」等頻出,定價與私營房屋脫鉤,更引起爭議。斯時美元加息步伐未停,銀根正常化也按部就班,情勢漸露曙光。誰料去年美元再掉頭減息,而且步伐加快,形勢頓逆轉;上半年樓價升12%,而下半年受反修例事件影響始跌5%,全年計仍上升6%。
踏入2020年,新冠狀病毒肺炎席捲全球,首季疫情已急轉直下。各地先後採取非常措施抗疫控疫,爭分奪秒研發抑制藥物之際,更暫停上班上學社交等,甚至封關,避免聚眾。香港是外向大都會,口岸人流寥寥可數,連鎖影響經濟金融。工商百業內外交困,入不敷支,減薪裁員潮,迫在眉睫,按揭拖欠已山雨欲來。
昔年亞洲金融風暴及「沙氏」期間,按揭拖欠及資不抵債驟增,但沒有「逆周期需求管理」辣招制肘,轉手市場正常,交投活躍,業主逃生有門,實際按揭壞帳有限,銀行也無被拖累。現今環球百業幾乎停擺,經濟前景不明,樓市淡靜,即使美息打回原形,重推量化寬鬆,也無濟於事,轉手市場受「辣招」制約,無法流轉之故也。前車可鑑,樓市疲乏之際,還奢談逆周期需求管理,反窒礙市場調節,而業主逃生無門,反會拖累銀行。
10年以來,特區3屆政府着力解決房屋問題,取向有別,目標一致,卻徒勞無功。癥結是以壓抑需求為本,寄望美元及早掉頭及加息解困。如今十年一覺,美息打回原形,疫症肆虐,環球經濟陷衰退邊緣,倘墨守成規,不知變通,讓監管從寬,及早釋放市場效能力量,香港實不易跨過此一難關。
危中有機的一個要點,是政府此時應借鏡獅城,落實以資助置業為核心政策,即徹底分隔公私營房屋,以期一勞永逸。簡單而言,是設立資助置業轉手市場,合併「白居二」、綠置居、居屋、首置上車盤等,取消「補地價」安排,再連成資助置業階梯,各適其適。業主可自由放售,但祇限合資格者購買,不流出私人市場。此外,政府應以同類別新盤開價,按原樓折扣回購再配售,穩定市情。至於已補地價流入私樓市場者,若再轉手,政府有權優先按市價回購,歸資助置業市場配售,增加供應,各得其所。
原刊於《信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