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應肺炎疫情,教育局宣布學校停課,至今已長達兩個多月,各中小學的電子學習亦全面鋪開,不少教師要將平日的教材整理和重新包裝,變身為YouTuber,拍攝網上教學片段;或是使用各種教學平台,直接進行即時網上視像教學;又或是進行不同類型的網上測驗和功課,要求同學提交網上習作。就筆者在教育現場所見,香港教育界電子學習已經歷了一次「大躍進」, 絕大部分的學校和老師已順利開展網上教學,學習進度基本上跟正常課堂相差無幾,教學質量亦有相當不錯。於是,不少人就會提出疑問,長此下去電子學習會取代真實課堂嗎?網上學習會否令學校關門大吉?老師又會否因此而失業呢?
事實上,如果網上視像教學推展順利,理論上每一級的不同科目,以致不同科目內的每一個課題,都可以由教育局安排,邀請該科的卓越教師拍攝教學片段,又或是學校之間組成學習社群,由不同老師發揮其強項,製作相關的教學短片。於是,學生可以不必回到學校,透過觀看片段而自學,教學素質亦有相當保障。這些課堂特別適用於單向的傳授型學習,用於講授基礎知識和理論尤其合適。如果學生一時間未明白教學內容,可以再三重看,逐步加深了解,藉以處理傳統課室中學習差異的問題。
如果想加強師生互動,或加入答問環節,可以安排和組織不同的老師在指定時間網上直播教學,學生自行上網加入相關網上教室。這樣的學習模式對自學能力強、社經地位高、處於高年級的學生相信會有一定效益,而同學更可因應自己的能力、興趣、進度而調整學習節奏,選擇自己所需的學習內容和份量。另一方面,不同學生有不同的學習風格,但在以往學習模式中只能跟從一位老師學習,而在網上教學的環境下,他們就可以自行選擇適合自己的教師,學習效能亦會有所提升。再者,在網上學習之下,學習者可以擴闊學習同儕的圈子,跟不同學校,甚至不同地區的同學一起學習,以收互相促進,增廣見聞之效。簡而言之,網上視像教學發展下去,其潛力驚人,更會顛覆傳統的學習模式和學習制度。
單純的知識傳授者,沒有「傳道、授業、解惑」的教學使命
然而,電子學習會取代真實課堂,引致學校關門和老師失業嗎?正如一些大型連鎖補習社,其補習天皇的課堂亦有真人面對面講解(師生共處同一場地)和觀看電視直播(師生分處不同場地)兩種,後者其實接近今日我們正施行電子教學的拍攝教學片段和網上直播。由此可見,在這些補習社內,電子學習已經某程度取代真實課堂,並為學生和家長接受。究其關鍵,主要有三。第一,學生是付費出席,學習動機極強,在無人監管下仍盡力聽講。第二,學生追求的是應試策略和知識講解,而非要得到什麼人生啟迪或情感支援等非知識元素。第三,學生只期望單向式講解,學習過程中不必師生互動,也不想同學之間有任何互動。由此可見,如果教師將自己定位為一部教書機器,在課堂上單向式和機械式的講授,過程中是照本宣科式的依書直說,試問跟看教學片後有何分別呢?這樣的教師被取代,恐怕也不是沒有可能?如果教師沒有專業的素質,在教學過程中辨識不同班別和學生的學生風格,找出其學習難點,再因應學生的能力和性格因材施教,而是千篇一律,照本宣科,這些的教師被取代,恐怕又不是沒有可能?
再者,如果教師將自己的工作定位為「教書」,是單純的知識傳授者,沒有「傳道、授業、解惑」的教學使命,沒有想過以生命影響生命,沒有意圖透過師生的相處和互動,藉着建立彼此的關係,達到以身作則、身教言傳、啟迪學子等目標,這樣的課堂又何須面對面進行?這類課堂被網上直播所取代也不是沒有可能?又如果學校將自己的工作定位為「知識工廠」,只重學術成績而忽視全人發展,兩耳不聞身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以致學生在學校未能學到人際相處、社交技巧、領導才能、情緒管理、人生規劃、多元興趣等,那麼留在家中看教學片段而回到學校,學生又會有什麼損失呢?
要言之,電子學習會取代真實課堂嗎?筆者以為只會在小程度上取代,或只可作為正規學校課堂的補充,而且主要適用於學習能力高和主動性強的學生。年級愈高的可行性愈大,愈是單向式的知識講授就愈適合,愈是結構性強的課題就愈適合。反之,在低年級推行,恐怕只會苦了家長;在動機低的學生眼中,電子學習更可能成為逃避學習的機會;在艱深和爭議性的課題中,電子學習發揮的作用亦有局限。至於老師和學校的工作,應該從加強師生互動、注意照顧學習差異、留心針對式和支援式學習、重視品德情意教育、優化全人發展教學等方面入手,否則老師和學校在未來的某一天被電子教學或者智能機械人取代,亦不足為奇。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