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因為爆發新型冠狀病毒而導致全城進入防疫狀態,更因為疫情不斷在世界各地蔓延;事實上,香港在2003年已經歷了沙士一役,現在相隔17年再次進入另一場戰疫,使大家的日常生活承受很多衝擊,情況真有如戰亂一樣,大家心裏感到生命已受到嚴重威脅。
為了對抗疫情,大家需要做出很多措施,如乘搭公共交通工具或出入人多地方時,需要佩戴口罩和時常清潔雙手,特別是戴上或除下口罩的前後的時候;也有專家建議外出回家時,需要為自己的衣服及鞋的底面都要消毒,避免將病毒帶回家裏。
在眾多的衛生標準中,究竟大家應該做哪一些,而哪一些就不需要做呢?這也許已成為大家茶餘飯後的話題。雖然專家建議香港家家戶戶都盡量避免外出,但某些人的外出仍是無可避免,如有家人必需上班。在日常生活方面,大家可能每星期都要外出購買日用品和糧食,都會增加染上病毒的風險。
或許大家有抗疫的共識,但對於一些保護措施的標準可能存在很大的差異;如有長者習慣每天到茶樓與朋友相聚,家人就相當費神勸阻長者減少外出,但產生了不少爭拗;另外有一位家人要求對方不要穿着毛茸茸的衣服外出,避免病毒依附在衣服上;但另一極端是直至現在,也有人表示並不擔心疫情,不會在日常生活中帶口罩。
或者大家會在網上看到有人在公共場合沒有戴口罩並持續咳嗽,被其他人公開批評甚至引起衝突的片段。如果一家人裏面全家上下理念相同,採取的防疫手法標準一致,一家人就會變得更團結,感情更上一層樓。
假若家中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一套防疫價值觀,有人比較放鬆,也有人比較緊張,一家人裏面難免會出現分歧。由於事關重大,關乎自己及身邊人的健康及生命,便容易因此引起衝突,影響家人感情。
我們在煩惱如何應對疫情時,還要考慮如何解決家庭中的衝突,一定會增加心理壓力,甚至影響睡眠的質量、降低抵抗力。戰疫在前,一家人需要減少抗疫的分岐,達成共識!
保持理性開放的態度
首先,我們需要明白為什麼在防疫措施上有重大分岐,原來只是大家所接收的疫情資訊或對衛生保健的認知有所不同,因此令大家風險評估及因應風險而採取的應對手法而有出入;亦有可能是因為過往有否面對危機或疫情的經驗,導致面對風險的態度有所不同。
我們應該保持理性開放的態度,因為每次疫情的爆發,專家都需要時間收集數據及研究,大家要耐心又客觀地更新所得到的資訊和數據,再嘗試利用不同途徑去核實資訊。當家人互相持續提供更完整的資訊,可能會找到更適合大家的安排及作出更完善的防疫措施。
事實上,對抗疫症的態度宜緊不宜鬆,因為存在一些不明朗的因素;也就是寧可更小心翼翼,都不宜過分鬆懈。由於個人防疫措施可能只是細微的個人衛生習慣,會造成每日的不便,大家需要以包融的態度面對,不可以互相怪責;為了維持家庭的和諧及抗疫的成效,最適宜由比較寬鬆的家人遷就較緊張的成員。
而較緊張的成員也需要利用各種方法,提高大家衛生意識和提升便利性,例如擺放口罩和隨身攜帶的酒精潔手液在當眼位置,張貼標語提醒大家如廁後蓋好廁板才沖廁。這樣不但能夠提高個人衛生水平,更可以讓家人安心,減少大家的壓力和發生衝突的機會。
最後,我們都需要審視大家採取的防疫措施是否會太過緊張。過分緊張容易引起恐慌,令大家情緒受困擾。有些案例甚至可能因為疫情時經常性清潔雙手加上精神壓力,導致疫情過後產生對於要清潔雙手的強逼症,又或者可能因為個人性格緊張或過往創傷經歷,例如因病喪失親人等,都有機會令一個人過分緊張,對自己及身邊的人造成困擾,這些情況可能就需要尋求專業輔導。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