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美國對中國的抗疫援助?

對於美國的抗疫援助,不能簡單用多少捐款、多少物資來衡量,而必須從中美兩國競爭的戰略角度加以分析透視。不管提供多少援助,只要美國有所表示,都應予以肯定,因為這表明美國還不打算走上對華「攤牌」的敵對路線。

自中國爆發新冠病毒疫情以來,世界各國紛紛伸出援手,以各種不同方式向中國提供援助。例如,蒙古國總統專程訪華,表達對中國的同情和支持,並向中國捐贈3萬頭羊。這是一份獨特的禮物,在中國民眾中引起不少反響。蒙古國國力較弱,財力有限,也不是醫藥用品的生產大國,3萬頭羊實屬一份沉甸甸的厚禮,代表了蒙古國對中國的深厚情誼。

與弱小的蒙古國相比,美國雖然「財大氣粗」,但這次對中國抗擊疫情的援助卻受到中國網民的諸多批評。在不少中國民眾看來,美國並沒有提供多少像樣援助,美國官方的表態也不十分積極,有的美國高官甚至發表對華很不友好的講話,有「落井下石」之嫌。

美國援助「官冷民熱」

據中國官媒日前公佈的權威資料,至今,美國國務院協調組織慈善機構向中國湖北省提供了16噸疫情防控物資,並宣布將向中國和其他國家提供1億美元的防疫援助,但至今沒有到位。與美國官方相比,美國民間的援助顯得頗為積極和活躍,中國美國商會的會員企業已向中國提供了總價值高達5億元人民幣的資金和物資援助,美國的不少民間機構也提供了大量醫療物資。比爾·蓋茨創立的蓋茨基金會宣布提供1億美元資金,用於全球範圍內抗擊疫情,其中500萬美元已交付中國。

人們注意到,在對待中國疫情的態度上,美國政府與民間呈現較大反差,「官冷民熱」的現象十分明顯。那麼,我們應該如何看待美國對中國抗擊疫情的援助呢?

首先,我們必須清楚,國與國之間的援助屬國際政治範疇,是國家關係的體現,不能用國力來衡量。因此,我們不能將美國和蒙古對中國抗擊疫情的援助相提並論。如果國家關係很糟糕,財力再雄厚的國家也不一定會對遭遇災難的國家提供援助;如果國家關係親密無間,即使再窮也要向受難國伸出援手。

美國和中國的關係雖未「勢不兩立」,但美國已明確將中國視為最重要的競爭對手,基於國際援助的國際政治屬性,美國向中國少提供甚至不提供援助都是正常的,但美國這次還是給了中國一定「面子」,對中國的援助似乎達到了對一個競爭對手的最大限度,說明美國在對華政策上依然留有餘地,希望維持「大面上過得去」的對華關係。

就中國而言,我們本不該對美國的援助抱非分期待。雖然中美關係是當今最重要的雙邊關係,但也是矛盾和分歧最突出的雙邊關係。作為半個多世紀以來的世界霸主,美國對中國崛起抱有強烈危機意識,並設法遏制中國的強大,這本屬「人之常情」。對中國實施遏制,是美國對中國崛起的必然反應。

美國的遏制是中國和平崛起的主要障礙,而消除這一障礙是中國未來外交的頭等任務,也是對中國外交智慧的最大考驗。實際上,從鄧小平的「韜光養晦」思想到習近平的「人類命運共同體」,都可以找到未來中國外交戰略的答案。

避免出現攤牌式的敵對衝突

基於上述戰略思想,中國要想方設法避開美國的鋒芒。對於美國的遏制,中國無疑應做到心知肚明,但應盡量防止正面交鋒。必須明白,美國未來對華政策上的所有考慮,都是基於被挑戰者的心態,因而非理智的成份不可避免。中國的最大利益在於穩住對美關係,減少中國崛起給美國帶來的心理「陣痛」,避免出現攤牌式的敵對衝突。如果中國事事與美國較勁,只會耽誤中國發展的「窗口時間」,正中美國的下懷,最終受損的是中國自身。因此,處理對美關係,不能以眼前利益為主導,更不能感情用事。

從鄧小平到習近平,中國對美政策始終保持清晰的戰略定力。正是基於這一戰略定力,中國並不被美國發起的貿易戰所動搖,而是克服種種壓力與美國簽定貿易協定。也正是基於這一戰略定力,習近平始終與特朗普保持密切聯繫,在新冠病毒疫情爆發後的關鍵時刻互通電話,向世界表明中美兩個大國都不願走向對抗的「死胡同」。

至於對中國抗擊疫情的援助,美國的心態一定是複雜的,如果完全從兩國競爭的角度考慮,不給中國任何援助也說得過去;如果從維持對華關係的「基本面」考慮,就不能不有所支持的表示。看來,美國選擇了後者,這不僅符合兩國利益,更有助延長中國的發展機遇期。總的看,對於美國的抗疫援助,不能簡單用多少捐款、多少物資來衡量,而必須從中美兩個大國競爭的戰略角度加以分析透視。我們不期待美國提供多少援助,但只要美國有所表示,都應予以肯定,因為這表明美國還不打算走上對華「攤牌」的敵對路線。

原刊於《東方財經雜誌》微信平台,本社獲授權轉載。

東方財經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