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總理周恩來122周年的冥誕。周恩來生前對「東方之珠」的香港,基於「長期打算,充分利用」的務實原則,不同意在六七暴動如火如荼之際,貿然收回香港。
青年時期,周恩來曾數次親臨香港。第一次是1920年11月,22歲的周恩來赴法國「勤工儉學」,所乘的郵輪曾在香港停留一夜,這是周恩來首次接觸香港。
年輕的周恩來頗有詩才,「產量」雖遠不及毛澤東,但也有膾炙人口的詩,最著名的是下面一首七絶:
大江歌罷棹頭東,
邃密群科濟世窮。
面壁十年圖破壁,
难酬蹈海亦英雄。
(編按:「棹頭東」一說「掉頭東」,取梁啟超詩句「掉头不顧吾其東」之意。)
旅法後曾來港與同學見面
在法國期間,周恩來與張申府、趙世炎、劉清揚等旅法青年建立了巴黎的共產主義小組。1924年9月,旅法勤工儉學後,周恩來在回國途中短暫停留香港,他在香港大學與天津南開學校的同學石志仁見面,曾表達希望國家強大,收回香港的願望。
周恩來回國後,正值「第一次國共合作」,出任廣州黃埔軍校政治部主任,參與領導北伐。1925年孫中山在北京逝世。1927年,就在國民革命軍節節勝利之際,蔣介石發動「清黨」,在上海拘捕和處決共產黨人,國共合作破裂,周恩來、朱德、賀龍、葉挺、劉伯承等在江西南昌發動武裝起事,中共黨史稱「南昌起義」,在武漢的陳毅響應,從九江出發,趕到撫州與周恩來和劉伯承等會合。
「南昌起義」後因病來港暫住
「南昌起義」的隊伍撤退到廣東時,操勞過度的周恩來在廣東患上瘧疾,中共派葉挺、聶榮臻等護送周恩來赴香港就醫,在油麻地租了一間公寓,讓周恩來扮作富商,經過多天治療服藥和專人照料,周恩來逐漸康復。
1928年3月,周恩來受中共中央委託,赴港主持廣東省委擴大會議,這是周恩來最後一次踏足香港。這次赴港,周思來踏遍中環、上環和九龍等地後離港返滬。多次來港的印象,使周恩來對香港社會和經濟有所認識,也是中共日後制定對港政策「長期打算,充分利用」的遠因之一。
萬隆會議前原定來港搭飛機
1955年4月11日,印尼萬隆會議前夕,原定由周恩來率領中國代表團,取道香港乘坐租用印度航空的「喀什米爾公主號」飛往萬隆,但一名被台灣當局收買的清潔工人在機上放置了計時炸彈,飛機發生爆炸,11人死亡,事件震驚國際。周恩來事先獲得情報,改由雲南昆明取道緬甸仰光前往印尼,避過一劫。據悉通知中方的不是別人,正是著名的助理警司、後被港英當局以「共諜」罪名遞解出境的曾昭科。
1957年4月28日,周恩來公開闡述中共對香港的方針政策:「我們對香港的政策與內地不一樣,香港現在還在英國統治下,是純粹的資本主義市場,不能社會主義化。香港要完全按資本主義制度辦事,才能存在和發展,這對我們是有利的。」
六七暴動後不想香港打仗
1966年,內地爆發的「文化大革命」也影響到香港,根據新聞工作者張家偉所著《六七暴動:香港戰後歷史的分水嶺》一書指出,1967年香港「左派」發動「反英抗暴」鬥爭的初期,周恩來多次約見中共中央外事辦公室及港澳工委的幹部,強調對英國的鬥爭必須「有理、有利、有節」,「不能照抄內地紅衛兵的做法」,也反對在香港動武。
周恩來指出:「我們現在既不是馬上收回香港,也不想同英國打仗。」可見,周恩來私下對香港「左派」的極端做法,其實很有保留。然而,《人民日報》1967年6月3日的社論,卻號召香港群眾「隨時準備響應偉大祖國的號召,粉碎英帝國主義的反動統治」,更被不少「左派」人士認為這是來自北京方面對他們的「堅定支持」,甚至準備「隨時收回香港」。結果,暴動在1967年下半年轉趨激烈,街頭甚至出現土製「炸彈」。同年7月8日,內地民兵越過沙頭角邊境,與香港警察槍戰,釀成5名警察殉職。有傳當時廣州軍區司令員黃永勝曾打算派解放軍開入香港,但周恩來獲悉後迅速制止,才不致在香港出現「中英大戰」。黃永勝1981年在「審訊四人幫」的過程中,被確定為「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成員,判處有期徒刑18年,剝奪政治權利5年,不久保外就醫。1983年4月26日在青島去世。
李怡主辦刊物刊登悼周詩文
1976年1月8日,周恩來因病去世,李怡主篇的《七十年代》雙周刊,刊登過一系列悼念周恩來的詩文,其中一首據說是毛澤東所寫悼念詞:
沉雷九霄炸,
夜雨漫天灑。
巨星隕落大樹傾,
悲咽掩萬家。
滿腔殷紅血,
哭摧神州花。
山川競彩人卻逝,
英名壯中華。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