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的一個中午,五位合夥人圍坐在會議桌旁,一邊吃着熱騰騰的雲吞麵,一邊思考如何擴展事務所的業務、發展傳統審計和稅務以外的服務。席上的江智蛟想到一個主意:「我們不如做清盤業務?畢馬威(KPMG)正處理香港國際商業信貸銀行的清盤工作,而且做得非常好!」(他指的是一家因其秘密和欺詐活動而聲名狼藉的國際銀行)他們說:「好主意,但誰來牽頭呢?」
最後,這項重任交由江智蛟負責。他在英國的Touche Ross會計師事務所工作期間曾被借調,有短短三個月的破產清盤經驗。他回憶道:「我們就這樣開始提供首項專業諮詢服務,我必須邊做邊學。我亦聘請了一位擁有破產清盤經驗的高級經理,也要向他學習。」
江智蛟分享說,要迅速掌握新專長,公會也幫了他不少。「1993年,我首次加入公會委員會,那是為破產管理從業員而設的委員會。透過委員會,我有機會向其他人學習、拓展在這領域的人脈,對我來說是重要的台階。」
江智蛟服務該委員會多年,曾在2005至2011年期間代表公會出任國際破產協會(INSOL)理事會成員。2008年,他還協助公會成立第一個專項學會──重組及破產管理專項學會,並擔任該學會的主席,更推出了首個專項資格及專項稱銜(破產重整)。
1994年以來,江智蛟一直積極參與公會事務,並擔任多個委員會成員。去年,他擔任專業行為委員會、中小型執業所委員會、專業操守委員會及粵港澳大灣區委員會主席。自2015年起,他獲選為公會理事,2018年及2019年出任公會副會長。他說:「擔任理事會成員,加上連續兩年出任副會長,讓我對公會的運作、管理層和會員面對的實際難題,以至解決方法,有更深入的認識。這些經驗令我更全面了解公會的狀況。」透過這種宏觀的理解,啟發他規劃出希望於今年內達成的目標。
三大目標
制定並落實公會的第七個長遠計劃是江智蛟任內的首要任務。他說:「這計劃應該早已敲定,但公會需要行政總裁的參與和支持,才能正式推行未來五年的長遠計劃。」隨着公會新任行政總裁兼註冊主任陳詠新女士就任,江智蛟希望公會能在今年上半年公布更多關於新計劃的詳情。
另一個他關注的範疇,是完善會員服務。他解釋道:「作為會員組織,我渴望為公會會員做更多事。我的想法是與理事會一起制定計劃來達成這個目標。」
公會會員從事各行各業,江智蛟認為難以與他們一一接觸。「一家大型會計師事務所可能有二、三百位會計師,公會較容易聯繫他們。但從事商界的會計師,一家公司可能只有一位會員,而且商界會計師為數成千上萬,我們應該以不同方式接觸他們。」
他指出其中一個解決方法,是針對特定群組的會員舉辦新系列的持續專業進修研討會或論壇:「例如,我們可以分別為學生、退休會員等舉行會員論壇。香港有許多大型企業集團,可能聘用了有很多會員,我們可以考慮為這一群會計師舉辦論壇。還有政府部門,例如審計署、稅務局或庫務局等也一樣。我希望有更多針對性的會員活動,聯繫到特定會員群,聽取他們的意見、了解他們的需求,讓他們知道公會的工作,回應他們的提問。」
江智蛟也很熱心幫助中小型會計執業所。「它們面臨的其中一個難題是缺乏資源。我希望制定一項計劃,幫助香港的中小型執業所建立事務所網路或聯盟,以便它們分享資源。」
江智蛟的另一個構思是設立更多興趣小組,以增強公會與會員的聯繫。他說:「公會目前有15個康樂體育小組,我們可以考慮新增其他小組,例如單車、品酒和瑜伽興趣小組等。我還希望有更多專業和專項興趣小組,例如,為在公共機構和NGO工作的會員、或為學術領域的會員組成小組。公會可以根據他們的特定需求設計研討會和活動。」
江智蛟還認為,公會可在提升溝通和形象方面多下功夫。「我認為公會要投放更多資源,加強與不同媒體的合作。」他表示,着力提升會計師形象或許能幫助解決業界當前的難題。他說:「許多會員對公會的歸屬感不夠,我認為原因之一,是會計師不像以往般擁有卓越的社會地位。公會的雜誌《A Plus》採訪了許多成功會員。我想與廣播媒體合作,例如採訪出色的會計師,分享他們的成功故事。我們不僅向會員,而且要向大眾展示,成為會計師能助你前途無量,就如香港財政司司長、澳門前任特首等,他們都是會計師出身,還有多不勝數的例子。」
至於會員溝通方面,他表示:「透過社交媒體與會員聯繫確實是未來的方向。此外,公會還應推出新穎的特色活動,並開展更多領導思維的工作。」
新課程
今年公會的新專業資格課程(QP)將舉行首次考試,首先是6月的新基礎級別考試。江智蛟認為經革新的QP課程,讓非會計背景和學位的學生亦可修讀,更切合當前市場和商業需要。他說:「如果企業招聘到多元化背景的學生,不僅使公司有更多不同技能和經驗的人才,增強公司實力及員工工作表現,還有助刺激創造力、豐富視野和構思。」
他分享說,公會推出新QP後,面對不斷變化的商業環境,仍有很多方面要兼顧:「我們需要持續檢討及修訂課程大綱,尤其要配合資訊技術的發展,以及審計和會計準則的變化。我們要定期更新教學內容和教材。」
他認為,QP資歷對學生學習會計師應有的知識和技能十分重要。「但我認為長遠而言,會計師應發展專項技能,這是我作為會長很想推動的一件事。我們要着手推出更多專項資格和專項稱銜,裝備會員迎接未來。」
新挑戰
江智蛟認為,中美貿易戰帶來的不確定因素,加上宏觀經濟環境充滿挑戰,預料未來一年企業和會員都要迎難而上。他說:「中美兩國於1月簽署了一項貿易協定,但這只是第一階段。香港社會氣氛緊張,未來亦可能成為常態。多種因素下,我認為經濟下行風險很高。上季度的經濟報告顯示旅客人數和貿易額均下降,首次公開招股(IPO)增長放緩,由此可見今年將會是艱難的一年。」
江智蛟認為,經濟環境疲軟會對一些會員有負面影響。「由於客戶可能會要求降低費用,IPO及併購活動也會減少,執業會計師會受到間接影響。但另一方面,根據我的會計師事務所經驗,破產和重組生意有可能增加。」
他勉勵會員要裝備自己,保持敏銳觸覺、勇於在舒適區外探索。「無論是商界或是執業會計師,都要抓緊機會,提升自身價值,涉獵不同範疇多元發展,從而提高競爭力。這是一種求生的精神。」
往外探索 多元發展
江智蛟表示,發掘粵港澳大灣區潛在商機,是會員在熟悉領域外尋求發展的好機會。
去年2月中央政府發布《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後,公會於7月成立了粵港澳大灣區委員會,由江智蛟擔任主席。「過去6個月,我們對大灣區發展進行了大量研究,並在公會網站上開設大灣區專頁,展示實用資料。我們還準備了有用的連絡人名單,當我們開始推出大灣區計劃時就可以派上用場。」
「大灣區建設是一個宏大的項目。公會不可能獨力應付相關工作,所以我們要與其他組織、人才和政府合作,例如包括香港的大灣區發展專員以及『9 + 2』各城市的領導小組。」
作為粵港澳大灣區委員會主席,江智蛟曾帶領多個會員訪問團出訪大灣區各市,為會員收集資訊,尤其關注在大灣區工作和生活的難處。他解釋道:「我們發現,各城市、市政府正推出許多計劃和優惠措施。」這些政策包括為初創企業和香港市民免收或減收辦公室和住房租金,並提供交通費現金補貼。
完成大部分準備工作後,江智蛟期待利用所收集的資訊開展不同的專案,幫助有興趣跨境工作的會員。其中一件他想做的事,是為會員舉辦資訊講座,跟會員分享在大灣區工作和營業的生計問題。「例如,如何取得工作簽證?如何聘請員工和租用辦公室?如何辦理稅務和社會保障登記?如何開立銀行戶口?我們應為有興趣到當地發展的會員提供類似的資訊。」
「第二件我希望做到的事,是讓年輕會員有機會嘗試在大灣區工作和生活。我們必須與當地大型企業、內地國有企業和在內地設有分支的香港大公司合作,為公會的年輕會員提供一些短期就業機會,使他們親身體驗在那裏工作和生活,再對之後的發展作判斷。」
會計之家
江智蛟早就立志從事會計業。他說:「我來自清貧家庭,我8歲時父親就去世了,由母親獨力撫養我長大。」母親希望他成為一名專業人士。他笑道:「我不擅長科學,當不了醫生。我亦不能言善辯,也當不了律師。但我很慶幸當了會計師。當會計師令我收穫良多,有不錯的事業、美滿的生活和家庭。」
事實上,他的家庭可謂是會計家族。「我的妻子是加拿大特許會計師,兒子是QP畢業生,女兒是美國註冊會計師。平心而論,我從沒要求過他們從事什麼職業,但最終他們都選了會計專業。我應該做得不錯吧!」他笑道。
江智蛟不鍾情運動、健身或品酒。他喜歡吃,特別在午夜時分。他說:「我喜歡出門吃夜宵或小吃。我喜歡在晚上約11點半出發,駕車到灣仔或上環,享受街上的安靜祥和。一邊駕車,一邊聽着喜歡的音樂。我會去一家店吃一碗麵,再到另一家買一碗粥,吃一頓豐富大餐。」然後他會四處逛逛,至凌晨1點左右才回家。「這就是我平衡工作與生活的方式。」
對於大部分在瞬息萬變、步伐急速的行業工作的人來說,偶爾放慢腳步或許是最好的調息。江智蛟於1980年代考獲英國註冊會計師資格,於1987年回到香港,在KPMG工作了18個月。他於1989年加入後來的立德信豪(BDO)會計師事務所。
江智蛟回憶道:「我已經在這家事務所工作了30多年。我們最初是一家本地會計師行,直到1997年才成為BDO旗下的事務所。我在1991年成為五位合夥人之一,當時我們是一家中型的本地事務所,員工人數不到100人。」他說:「現在,我們在香港有超過1,100名員工和40多位合夥人。看到這些年來它不斷發展壯大,並建立了事務所的非審計業務,令我十分自豪。」
本文首發於香港會計師公會會員雜誌《A Plus》2020年第1期,本社經授權編譯刊發。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