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希望生活在幸福的家庭,什麼是幸福的家庭?其實只要父母能好好照顧、守護這個家,子女也能體諒父母親的辛苦,就是幸福的家庭。
建立幸福的家庭並不難,比如說話前先想想,說出口後對父母有沒有禮貌?對其他長輩、朋友、同學,會不會顯得苛薄?口出惡言會傷別人,所以平時就要養成口說好話的習慣。待人接物,也要長幼有序,注意倫理,對長輩要尊敬;對平輩或晚輩,時常展現友愛、關懷的心意。假如對人人心存感恩,在家中自然不忍心讓父母過於辛勞,會自動幫忙,盡心盡力減輕他們的負擔。
以靜思語的智慧做出改變
欣見許多孩子在「靜思語」的薰陶下,從小處開始改變自己。諸如有位年僅六歲的粘小妹妹在幼稚園上課時,老師以「靜思語」教導他們:要盡自己的本分。她聽一次就牢牢記住,回家後不僅自己換穿衣褲、整理玩具、將物品歸位,還幫忙媽媽做家事;看到天色暗了,會打電話提醒爸爸:「回家吃飯了。」爸爸回來後,她會貼心地倒茶水給爸爸喝。雖然年紀小,但是十分乖巧、善良,並且懂得照顧自己。
台南有位李小弟因為就讀的學校有大愛媽媽推廣靜思語教學,所以不僅從中學習口說好話,還能將好話落實於生活中。
有次李小弟的父母吵架,他對爸爸媽媽說:「原諒別人就是善待自己。」因為這句話,雙方各退一步,彼此原諒,停止了爭吵。李小弟用「靜思語」當了和事佬,眞是父母的善知識。
另一位蔡小弟,則是用靜思語的智慧改變媽媽。蔡媽媽平時事業繁忙,還有一對兒女要照願,有時難免會將脾氣出在孩子身上。但是這兩個孩子非常懂事,常常希望媽媽改過脾氣,生活過得更快樂。
有次慈濟舉辦親子生活營,蔡小弟請求媽媽陪他參加。媽媽在營隊中看到孩子背誦靜思語及活潑的表演,才發現自己的孩子既可愛又有智慧。從此,蔡小弟和姊姊不斷鼓勵媽媽接近慈濟,只要媽媽參加慈濟活動,家事就由他們姊弟分擔。如今,他們一家人已經時常和樂融融地到環保站做資源回收。
做該做的事是智慧,做不該做的事是愚癡
屏東尤振卿老師是第一位將「靜思語」融入教學的老師,他帶過的一位小朋友曾分享:有次放學後經過電動玩具店,背着書包就想走進去,但是一腳剛踏進店裏時,心裏突然出現一句讀過的靜思語:「做好事不能少我一人,做壞事不能多我一人。」馬上收回踏進去的那一隻腳,轉頭跑回家。
回家後,見媽媽正忙着準備晚飯,就對弟弟說:「媽媽很忙,我們一起來整理房間。」於是將房間收拾得乾淨整齊。
「做該做的事是智慧,做不該做的事是愚癡」——讓父母生氣、傷心就是愚癡。行孝並不難,好好地調伏心念,守規矩、合道理,照顧好自己,也幫忙父母分擔家務,從這些小地方就可以做起。
原刊於《孝的真諦──幸福人生第一堂課》,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