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說「空」,常以「無自性」和「並非獨立存在」作為注解。「華嚴」則闡述萬物互相依存,互為影響之理。
是的,世間事物鮮有是孤立存在的。個人的行為,往往會影響及周邊的人。有些影響是立竿見影,即時見效的;有些則是迂迴曲折,錯綜複雜的。美國作家Mitch Albom的暢銷小說《在天堂裏遇見的五個人》,就是講述一個人在某個時空裏的個別行為,如何間接地但也徹底地改變了其他五個人一生的命運。
人與自然 互相依存
人與人之間固然互為影響;人與自然之間亦然。以筆者從事的水利事業為例:人類長期砍伐森林,破壞了自然生態和植被,造成了嚴重的水土流失。雨水把暴露在山坡上的泥土大量地沖進河裏去。泥沙在中下游平原地區沉澱下來,淤積河道,並把河床抬高,讓中國的大江大河變成了名副其實的「懸河」,高懸於周邊的城鄉大地之上。每遇大雨,河水驟漲,漫過河堤,便釀成水災。這樣一來,中國平均每兩年便有一次大水災。中下游的一些湖泊,原可作蓄洪之用,以紓緩水患。唯因人們長期以來與湖爭地,圍湖造田,湖泊的蓄洪能力亦大幅下降,間接加大了災情。在大江大河之上築壩及興修水庫(例如長江三峽工程),目的也是為了提高其蓄洪能力,減免水災的威脅。
當然,單靠築壩修堤是不能根治水患的。要徹底解除水災的威脅,就必須改善整個流域的生態環境,重建植被,防止水土流失,減少泥沙淤積。事實上,中國的水利工作,近年正從「工程主導」逐步轉型為「生態主導」。當局立法嚴禁在黃河、長江上游砍樹,並通過「封山育林,退耕還林,退耕還湖」等一系列措施,銳意重建植被。這些生態工程目前已初見成效,河流泥沙量正在逐步減少中。當然,要竟全功,尚需要幾代人的不懈努力。
上述例子說明了人與自然之間互相依存的關係。就如佛經所言,兩者並不孤立存在,而是互為影響的,有時甚至是糾纏不清,禍福與共,「人天不二」的。
原刊於《逆境中的從容》,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