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旭暉:功能組別選舉vs.真雙普選:矛盾,還是統一?

登記功能組別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終結功能組別。退一萬步,就算是外國那些爭取獨立的政黨,也會參與各自所不認同的國家的議會選舉。

近月曾在社交媒體分享「功能組別攻略」,有些內容來自連登網友,總會遇上以下一類留言:「五大訴求」目標包括真雙普選,為何反要參與功能組別這小圈子選舉?如功能組別可選贏,為何過去贏不了?「特朗普已承諾為港人爭取雙普選」,為何還要參與腐敗遊戲?

這些問題背後蘊含對特區政府「一國兩制」高度不信任,以及對傳統泛民深切失望,完全可理解。情緒宣泄後,始終要面對具體問題:怎樣達到「真雙普選」?熟悉管理學的朋友,會聽過管理學大師杜蘭(George Doran)、杜魯克(Peter Drucker)等使用的「SMART」,若「真雙普選」是project management,用「SMART」研判三條路線,會得到較清晰圖像。

路線一:傳統泛民「人哥路線」

若參選功能組別是按照過去22年傳統泛民路線,坦白說,確是永不可能達到「真雙普選」。網友質疑這是永續象徵性零執政意志的反對派、「變相維穩」,邏輯上完全成立。這是簡單分析:

S(Specific goal,目標):爭取真雙普選(理論上)。

M(Measurable,路線圖):佛系參選,既接受立會分組點票這不公機制,但只參與小部分有勝算的功能組別選舉,放棄在所有功能組別擴大選民基礎,直到不知道哪天選贏立會、選贏特首,再推動真雙普選。

A(Assignable,問責人):議會既得利益者主導。

R(Realistic,可行性):零。

T(Time-related,時間表):永續。

這樣參與選舉,策略上最愚蠢:既認可制度上不公,沒豁出去全面抗爭;又不尋求任何突破,不鑽研制度內部漏洞,去謀求顛覆遊戲規則;結果「兩頭唔到岸」,對少數派政權卻是正中下懷。為何傳統泛民走這路線,不同朋友有不同解讀;我們不鼓吹陰謀論,只希望提供參考。

經過過去8個月、再目睹林鄭政府以群眾鬥群眾方式「抗疫」,不少朋友都在研究怎建立新工會、為公司註冊,選贏功能組別,於是約了職工盟朋友請教,獲告知「人哥唔想咁做,覺得不斷生工會而為咗選票,咪淪落到同工聯會一樣囉,咁係出賣工運崇高理念」。聽了這解釋,同行朋友一律呆立當場,因找不到內裏任何邏輯;看得出那位職工盟朋友對「人哥路線」也不以為然,於是她也在協助建立新工會。這條路線為何走了數十年,none of my business,但是時候終結了。

路線二:制度外抗爭+國際線

有見上述路線counter-productive,不少新一代對制度徹底失望,提起「功能組別」就是一片罵聲,十分正常。罵歸罵,過後同樣要答同一道SMART題目,若按體制外路線,脈絡大概如此:

S(目標):爭取真雙普選(不同人或有其他後續)。

M(路線圖):拒參加功能組別選舉,讓少數派(目前控制權力的「建制派」)控制大局,突顯制度荒謬,喚起全民覺醒;然後通過體制外方式,如國際線壓力、勇武派增加管治成本的方法、攬炒團隊的努力,逼北京讓步。

A(問責人):全民參與,無大台。

R(可行性):(1)國際社會要有足夠自私誘因或內部民意,提出「不再承認香港獨特地位」施壓;(2)體制外抗爭的壓力,能根本影響北京在港核心利益;(3)社會民情需有類似反23條、反「送中」、反警暴一類誘發點。

T(時間表):部分朋友相信美國《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提出「2020雙普選」是具體時間表,但這是一貫外交語言,是否代表不能達標華府就會反枱,可自行判斷。

相對「人哥路線」零可行性方案而言,以上方案起碼邏輯上成立,遠勝往昔,必須肯定。但到了評估可行性、時間表,從過去8個月可見,單靠任何一條線都是不夠力;要不是林鄭一意孤行打「送中條例」、「止暴制亂」、「鬥垮醫護」這三大戰役,以上路線的R和T,只會更渺茫。

這不是說國際線、勇武線、攬炒線、其他抗爭線沒用,恰恰相反,他們都有不能取代的角色,互為表裏,和其他路線從來要相輔相成,但孤注一擲,恐仍是等待果陀。

然後,我們再看第三條路。

路線三:制度內部顛覆

《基本法》是部很有趣的法律,行政長官權力極大,制度設計卻充滿漏洞。「功能組別必然由少數派屈機」,其實是一個myth,建基於傳統泛民只參選個人票為主的組別。傳統功能組別30席(不計超級區議會5席),目前非建制6席(法律、教育、衛生服務、社會福利、會計、資訊科技),加上中立的醫學、得而復失的「建測規園」,以個人票為主。但其實尚有其他個人票的專業界別,大規模選民登記足以「光復」(如工程);那些莫名其妙以沒多少代表性的團體為代表的界別(如「體演文出」),有新團體註冊的大量空間;不少商界組別的公司資格(飲食、批發及零售、進出口等),都沒高門檻;即使是勞工界,工會門檻不過7人一會。林鄭政府剛宣布「300億(私相授受)抗疫基金」,明眼人一看即發現,完全是公然協助這些界別現任議員通過「協助申請政府資助」來註冊友好票的一貫手段。

建制派即使不斷細胞分裂,只要「六四黃金比率」存在,而民間出現覺悟,幾何級數登記成選民,即使是在功能組別當中過半,也絕對可能。單是勞工界代表「老奉」由工聯會+勞聯壟斷,還要是自動當選,和民意比例完全相反,卻不聞泛民工運領袖反枱,就是咄咄怪事。雖然覺醒出現得太晚,林鄭少數派政權最後抵抗的「工作」明目張膽,但不爭取,怎也說不過去。好了,這和五大訴求又有什麼關係?回到SMART:

S(目標):真雙普選。

M(路線圖):(1)通過大幅度增加選民登記;(2)令2020年立會選舉非建制派議席過半;(3)帶動2021年選委會選情,讓非建制派席位過半;(4)選出非建制派特首;(5)新政府提出方案,改革功能組別、落實普選;(6)交由非建制派過半的立會通過;(7)由於政府方案只需立會簡單多數通過,毋須分組點票,而改變每一個功能組別的選舉方式為直選只是內部立法,毋須經過人大,這是最快道路。

A(問責人):任何能勝出上述選舉、認同五大訴求、不再走「人哥路線」的候選人。

R(可行性):(1)路線圖成功率,很靠選民登記的覺悟;(2)北京會否接受,則視乎「香港市民根據官方制度選贏也要反枱」的代價,也就是其他戰線的壓力,包括(A)國際制裁;(B)街頭抗爭可能急速升溫;(C)催生獲民意授權而難產的平衡政府;(D)集體移民和撤資。A+B+C+D皆不會自然出現,但若是通過北京破壞自己設計、已先天不公的制度,卻是製造了後天土壤。北京兩害相權,選擇非理性的反枱機會不應超過50%;假如真的有了非理性決定,那是de facto certify一國兩制,對港人而言也是個解脫。

T(時間表):2020、2021、2022三場選戰,終極一戰。

選民登記死線還有約兩個月;登記功能組別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終結功能組別。退一萬步,就算是外國那些爭取獨立的政黨,也會參與各自所不認同的國家的議會選舉,何況「五大訴求」從不是爭取獨立,只是要光復香港?下一步怎辦,相信我們會得出一致的邏輯結論。

原刊於《明報》、堅離地城:沈旭暉國際生活台 Simon’s Glos World,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