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症(COVID-19)肆虐。儘管當前疫情仍嚴峻,但畢竟必會過去。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政府或社會過去尤把風險管理放在口唇邊,這次疫症恰好是活教材,本文嘗試從銀行風險管理入手,提出一些政府抗疫得失的觀察。
銀行乃風險管理學問之鼻祖。老一輩銀行家及會計師猶記得,銀行放貸即使正常,沒拖欠脫期,也未雨綢繆撥備,普遍是1%。換言之,每100元放貸,伊始預計平均有1元拖欠變呆壞賬,預先提撥作不時之需。所謂「正常撥備」(General Provision),歸入股本賬項下,乃隱藏儲備;經濟逆轉時,拖欠驟增,有助對沖呆壞賬風險。
防範依章因時制宜
銀行收受大眾存款,放貸投資,融通社會資金周轉,促進經濟繁榮。在存放款息差、長短期時差、即遠期利差等,錯配之間微中取利,是風險與回報之生意。倘有差池,周轉不靈,甚至資不抵債,必牽一髮而動全身,故監管之責以保障存戶為首要。
上世紀八十年代,英倫銀行提倡科學監管,風險資產(放貸、存放同業及中央銀行、投資等)應與核心資本(股本及盈餘滾存)掛鈎。國際清算銀行接手跟進,推行環球「資本充足準則」,規定銀行資本基礎(核心資本及投資增值)不少於風險資產8%。換言之,每100元風險資產(經加權),需要不少於8元資本基礎照應。
銀行本業是存貸,其他如基金、證券、保險代理等,皆屬副業。標準銀行風險管理模式有三條支柱。其一,信貸風險是對手風險,即還款脫期及拖欠,而須撥備;也包括投資減值,甚至血本無歸等。其二,市場風險是系統風險,即匯率及利率波動以至意外停市,而招致損失。其三,營運風險是人禍風險,即辦事疏虞違章,而影響商譽甚至招惹官非。
世上哪有無風險而有回報者,風險管理消弭可控部分,餘下系統部分(市場、天災橫禍等);管理有三大竅門:防患未然、依章辦事、因時制宜。且以信貸風險說明之。風險可再拆為三:第一,客戶背景。審視借款人履歷、動機等因素。第二,信用紀錄。審視有否脫期、拖欠等不良紀錄。此外,企業借貸,備有交叉違約條款,以防還款偏私厚此薄彼。第三,抵押品。審視流通性、估值等因素,是最後防線。簡言之,信貸風險管理在於防範呆壞賬於未然。
三條防線環環相扣
至於因時制宜,且以沙士經驗說明。銀行緊急應變方案,以後備場地及器材為本,而疫症社區蔓延,變無用武之地。有銀行即變陣,防範無兵可調。關鍵部門(外匯、電腦等)員工,分為「留守組」及「候命組」輪替。後者放假在家候命,前者若隔離,即可接替。幸好先知先覺,其後九龍灣淘大花園須隔離,而後備場地設在鄰近工業大廈,也臨時關閉。今回新疫症蔓延,有分行暫停服務,也是汲取經驗,依樣葫蘆,調度人手應急。
套用銀行模式,疫症風險管理也有三條防線(圖1):檢疫、抗疫、防疫。顧名思義,檢疫是篩出隱患者,即檢測入境旅客或社區中患病者,阻截病毒傳入或防止擴散。風險是防不勝防,應變不及。抗疫是診療患者,即病理分析,對症下藥。風險是醫護受感染,出師未捷身先死。沙士之役,醫護390人受感染(佔22%),其中9人殉職。
防疫是隔離病患者,控制疫情,以免擴散蔓延,穩定民心。風險是疫情失控,人心惶恐。昔年沙士疫症源在廣東,香港是重災區,有1750人染病,輾轉擴散至國外。政府當機立斷,重招阻截社區擴散。猶記得淘大花園封廈消毒,居民入住隔離營;灣仔有酒店關閘,住客就地隔離。防疫有如反貪倡廉,有賴群策群力,守望相助,持之有恆。
疾病風險管理有別於銀行,後者三條支柱各司其職。疾病風險三條防線,環扣環互動互補。檢疫是最前防線,稍有鬆懈疏虞,徒增抗疫負擔,防疫壓力。抗疫欠成效,找不出病理病源及傳播途徑,檢疫防疫靠摸索,事倍功半。防疫欠成效,病毒擴散猖獗蔓延,抗疫重擔不勝負荷,疲於奔命,是最後防線。
忽略蔓延關鍵示警
縱使自武漢去年底通報起計,疫症也相隔22天始蔓延到港,期間更有多個關鍵示警,應有充裕時間部署。最早示警是1月13日,泰國曼谷確診首宗國外病例,是中國遊客。其次是15日《英文虎報》(The Standard)評論,質疑官方疫症統計不全。其三是16日日本東京確診次宗國外病例,也是中國遊客。其四是18日疫症權威鍾南山斷定病毒人傳人,兩日後中央指令全力抗疫。特區經歷沙士折騰,卻未及時檢疫防疫於未然;又兩日後疫症出現,方臨急抱佛腳,唯又因群龍無首,應對未能劍及履及。
昔年沙士社區蔓延之廣,皆因未及時通報,源頭患者避過入境檢疫。老練之風險管理,當汲取經驗,制定應變方案備用,視乎疫情發展,加強入境檢疫,隔離帶菌者,與時間競賽,防止擴散蔓延。例如:從內地入境須通過嚴格檢疫,申報健康、填報留港住址電話;若疫情急轉直下,指定入境口岸,暫停自助通道防疫,取消即日穿梭來回者方便;若跨境人流仍眾,實施入境隔離觀察,一視同仁以策安全。
疾病風險管理三條防線,環扣環互動互補。如今最前方檢疫防線失守,抗疫防線不勝負荷,防疫也倍感吃力,醫護夢魘或許成真。毋忘沙士之役,醫護死亡率是2.3%。學者事後深入探討成因,分析抗疫得失,發表論文,總結經驗教訓。難怪部分公共醫護惶恐歷史重演,不惜怠工要求「封關」。迄今內地有1730名醫護受感染,6人已殉職,問題之嚴峻,不容小覷。
檢疫失陷抗疫加斤
相比17年前沙士疫情,局勢有兩大分別:港人滯留疫區者眾多,舊區樓宇「劏房」林立。各地政府坐言起行,撤走疫區僑民之際,特區仍張羅檢疫隔離設施,安置2000多滯外港人返家園已顯吃力。「劏房」樓宇,經非法改裝,環境衞生等不合規格,是疫症溫床,防疫大漏洞,政府仍未有良策,更令人擔憂。
誠然,事非經過不知難,風險管理不是紙上談兵,須身體力行始能領悟箇中學問。演習不過是模擬遊戲,上陣始見真章。特區有先天優勢:遠離疫症源頭武漢,有出入境管制權,有沙士抗疫經歷,有先進公共醫療,應可應付裕如。疫症當前,與時間競賽,分秒寸土必爭,實應果斷執行以免耽誤戎機,沙士歷史重演。檢疫防線失陷,徒令抗疫防疫兩條防線百上加斤,怎不令人擲筆三嘆!
放下政治爭拗成見
最後,風險管理講求團隊精神,上下一心,疫症重臨,公營醫療有責,不應有逃兵,兩局(食物衞生局、醫院管理局)一署(衞生署)尤應急市民所急,在檢疫、抗疫、防疫三條戰線上全力應對,而非「踢一踢,動一動」,或是臨急抱佛腳,令風險洞開,疫症擴散。在重大公共衞生事故當前,社會亦應放下政治爭拗和成見,如2003年般一起合力克服這場關乎全民生命健康的巨大難關。
原刊於《信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