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 Apr 02 2025 18:56:53 GMT+0000 (Coordinated Universal Time)

中史課程應否詳近略遠?

在課時捉襟見肘下,「削減古代史」的建議並不可取,當局理應在不改變現行課程架構的前提下,增加中三的教學節數至三或四節,以教學時間來體現詳近略遠。
「就課程的內容而言,本港中史科的課程長期有偏重古代,忽視當代的傾向。因此,為了增加新一代對近代史的認識,讓他們理解當前政治社會問題的來龍去脈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情,初中的課程實必須重新調整,藉以體現『詳近略遠』的宗旨。」
 
以上一段文字節錄自本人在1996年發表的一篇文章,我在此加以引用,旨在說明中史課程應否詳近略遠的問題由來已久,而本人原則上認同最近教育局提出初中中史課程詳近略遠的改善方案,並非出於近期的「政治因素」考慮,而是十多二十年來的一貫立場,也只是從專業和學生利益角度進行思考。
 

了解歷史不是洗腦

 
先從改革動機而言,不少論者擔心是次改動帶有政治目的,猜測當局借中史科的平台,將國民教育科借屍還魂,對初中生進行洗腦。然而,認識國家民族的歷史乃理所當然的事,當日社會大眾對國教科疑憂重重,主因在於擔心其課程內容偏頗,未能做到客觀中立。是次改善方案只是增加近現代史的比重,並未就課程內容和原則有任何改動,試問又怎可以令中史科突然變身為洗腦科呢?
 
再者,香港在歷史上能夠因緣際會,身處海峽兩岸之間,扮演其獨特和中立的角色,而歷史教學經多年發展,亦有客觀中立的優良傳統,能做到「是其是,非其非」,不受帶政治色彩的史學觀念所囿,社會大眾又何須杯弓蛇影,杞人憂天呢?
 
反之,中史科正是推動國民教育的最佳平台,能夠以史實為本,引領莘莘學子客觀、持平、理性認識國家民族,不應與「洗腦」和「灌輸」等概念混為一談。更重要的是,社會大眾更應清晰區分「政權」與「國族」,不要因對政權的種種疑慮,轉化為對中華民族身份的抗拒,並因此排拒中史科的各種合理改革。
 

以教學時間來體現詳近略遠

 
撇開政治因素不談,就讓我們回歸專業,分析中史課程應否詳近略遠的問題。就是次改革內容而言,以教育局初中三年共150節為基數,原有課程的近現代史部分(鴉片戰爭至中華人民共和國內政外交),佔課程大約三成。建議的改動將清中業的憂患與改革列入中二課程,中三則由辛亥革命開始,令近現代史的課時增至72節,比重約佔一半。
 
從課程理念看,古代史可以讓學子理解民族的由來和發展,承傳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從古人的嘉言懿行學到立身處世之道。至於近現化史,可以要讓新一代認識中國國情,深入了解當前政治社會問題的來龍去脈,掌握近現代史與今日社會現狀的千線萬縷關係,其教學亦可增加課程的「時代感」,做到「生活化」,提高學習興趣。
 
由此可見,古代史和近現代史各有千秋,課程亦應在「詳近略遠」和「整體認識」上取得平衡,做到「古今並重」。不過,就教育現場所見,中史科課時嚴重不足,不少老師被迫以急風驟雨的形式教授,一節40分鐘的課堂教授10數頁課文的情況時有所聞。因此,在課時捉襟見肘下,「削減古代史」的建議並不可取,當局理應在不改變現行課程架構的前提下,增加中三的教學節數至三或四節,以教學時間來體現詳近略遠。
 

課時、師資、教材

 
在執行難度上,不少論者指出古代史不斷重複治亂興衰的循環,歷朝史事發展有其線索可循,師生均較易掌握。反之,近現代史內容複雜,如現代史就出現「南北分裂」、「國共關係」、「日本侵華」等多線發展,可謂千頭萬緒,施教不易。其實,能否有條、有理、有效、有趣教授近現代史,關鍵在於教師素質。現時中學初中中史教師多數有「兼教」情況,由大學沒有修讀歷史的非本科教師教授,這不但影響教學素質,更是中史科被坊間詬病為沉悶乏味的關鍵之一。
 
在舊課程下,學校可安排主修歷史的本科教師教授中三,兼教老師教授較易處理的中一和中二,問題不致太大,但新改革將近現代史內容分布於中二和中三,兼教老師很可能就要被迫披甲上陣,教授較為複雜的近現代史。因此,當局推行是次改動時,必須同時處理師資培訓和教材支援等問題,否則現有問題只會加劇,結果或適得其反。
 
要言之,是次課程調適加強近現代史內容,其立意可取,符合教育專業和社會發展的需要,理應得到支持。然而,在課時不足和師資缺乏的前提下,古代史教學或會受到影響,近現代史教學的素質亦存在疑問。因此,當局推行中史課改時,不應孤立地從「課程內容」出發,而應在「課時」、「師資」、「教材」等方面同步並進,方能取得預期效果。
 

黃家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