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禮音樂 情意敎育

本文集中討論校典禮上運用音樂進行情意教育,激發學生內心追尋善美的潛能。

情意或情感教育(affective education)很難透過直接施教達成,更好地可以在團體活動,體驗式學習中進行,而學校集會、典禮,例如開學禮、畢業禮、周年慶典、運動會、特別聚會等場合,除了活動及節目內容(programme)為學習環節外,各種情境的安排,如音樂、歌曲、布置、儀式、標語、口號等,亦是重要教育元素,尤其在施行情意教育方面。美國教育學大師威廉柏其(William Purkey)提倡啟發潛能教育(invitation education,IE),指出教育的過程與成果同樣重要,刻意安排一些情境與活動,可啟發學生的潛能,當中包括所謂的5P,即政策(policy)、程序(process)、人物(people)、活動(programme)、地方(place)。情意教育亦可在此開展。

限於篇幅,本文集中討論校典禮上運用音樂進行情意教育,激發學生內心追尋善美的潛能。

凝聚激勵 團隊歸屬

筆者任職中學校長時,在開學禮、畢業禮或重要典禮的進場及退埸儀式中,均播放古典音樂。用得較多的有兩首:英國作曲家艾爾加(E. Elgar)的《威風凜凜進行曲》(pomp and circumstances)第一號的中段;美國作曲家科普蘭(A. Copland)的《平凡人的號角》(Fanfare for the Common Man)。

前者在1905至1934年間創作,共6首。此首最著名。填詞成曲的《希望與榮耀的土地》是英國愛國歌曲,是為英王加冕讃歌的終曲。每年倫敦暑假的逍遙音樂節最後一場必奏曲,到時埸內外擠滿人,奏唱此曲時氣氛熱烈。以此作為典禮進或退埸曲,每每能凝聚會聚情緒,聯想到莊嚴壯美場面。

英國作曲家艾爾加,著名作品有:《威風澟凜進行曲》、《謎語變奏曲》、《大提琴協奏曲》等。(Wikimedia Commons)
英國作曲家艾爾加,著名作品有:《威風澟凜進行曲》、《謎語變奏曲》、《大提琴協奏曲》等。(Wikimedia Commons)

後者創作於1942年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作曲家藉此獻予在戰爭中奮鬥不屈,以至犧牲性命的戰士及大眾。全曲三分鐘,只用了銅管樂器及敲擊樂器,帶出莊重肅穆大氣磅薄的氣氛。在1984年洛杉機奧運開幕式,以及在美國民主黨全國大會開幕式上演奏。

美國作曲家科普蘭著名作品:《平凡人號角》、《小伙子比利》、《林肯肖像》等。(Wikimedia Commons)
美國作曲家科普蘭著名作品:《平凡人號角》、《小伙子比利》、《林肯肖像》等。(Wikimedia Commons)

兩首樂曲均有凝聚人心,激勵士氣,加強團體歸屬的果效。大家想像一下,當大會司儀鄭重宣布典禮開始,音樂奏起,全體肅立,各主禮嘉賓在學校管理層陪同下隨隨步進。各會眾均以一種莊重期盼心情,預備盛典。當中傳遞的訊息是樂觀積極的,是對學生成就的欣賞,對老師栽培的感謝,對學校工作的肯定。而當典禮結束另一樂曲奏起,會眾肅立,嘉賓退場。大家帶着愉悅、滿足的心情離開。典禮主角的學生,會產生積極向上、感恩與榮耀的感受,促進情意上的提升。當然,也要典禮各方面配合得宜,時間長短適度才成。

美好樂曲 帶出善美

筆者與樂友討論此話題,有幸得到他們提點,指出有另一些適合典禮的樂曲。我聽過後深有同感,也略作介紹:

  1. 艾爾加的《威風凜凜進行曲》第四首中段。此曲在1907年英女皇大廳首演,其後多次演出亦大受歡迎。在二次大戰時,此曲被配上歌詞,成為著名的愛國歌曲:《自由之歌》。在1981年,查理斯王子與戴妃婚禮上,也用此曲作退場曲。
  2. 西貝流士的卡瑞利亞(Karelia Suite)的《間奏曲》,是作曲家替一套歷史劇配樂的其中一曲,具有雄壯氣勢,聽之頓感心境開闊,精神振奮。
  3. 華格納的唐懷瑟(Tannahauser)歌劇當中的《節慶進行曲》(Fest March),即第二幕歌唱比賽中的進埸曲。全曲壯麗堂皇。樂友稱以上各曲有攝人氣勢,富學院味,信焉。

德國作曲家華格納,歌劇作品如《尼伯龍根的指環》、《柏西法爾》、《唐懷瑟》等。(Wikimedia Commons)
德國作曲家華格納,歌劇作品如《尼伯龍根的指環》、《柏西法爾》、《唐懷瑟》等。(Wikimedia Commons)

當然,典禮的成功的情境教育元素,還包括適合貼題的布置、道具、燈光、背景、儀式,總體地讓參與者感動,經歷比較深刻的精神、思想上正面的體驗。如果只視這些典禮為例事公事,只求暢順,走過場便算,會錯過一次教育機會。一個學生在學校度過6年學習生活,參與多少次典禮、集會?刻意悉心安排,帶出各種善美價值,情境觸動心靈,日後活動內容忘記了,但那場境、音樂、激動一刻,也許會埋於心底。

後記:閱讀本文,最好同時逐一聆聽上述樂曲。如今在YouTube搜一下,定會找到不同演繹版本,並配以適當照片與圖片。讀者試代入會眾身份,想像自己為師生或嘉賓一員,體會下是何種心境吧。

曹啟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