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二次世界大戰著名的鄧寇克戰役中,英國並沒有打勝仗,只不過是成功撤退了在法國被德軍圍困的軍隊。但這場仗對整場戰爭有重大戰略意義。英國保存了相當規模的軍事實力固然有實際的好處,但更重要的是鄧寇克大撤退的成功振奮了人心,讓世人認識到德軍並非戰無不勝。正義的一方很多時因為缺乏侵略性而在鬥爭的早期吃虧,但得道多助,英國人民當年上下一心,四方八面動源資源去拯救被困於鄧寇克的英軍,成就了一個奇蹟。
醫管局員工陣綫是一個成立不足兩個月的新工會,短時間吸納2萬會員,發動了香港醫護界歷史上最大規模的罷工。罷工的目標不是為了員工福利,仍然能吸引6000以上醫管局員工的參與。罷工在未竟全功之前結束,但已經取得重大成果,亦為香港公民社會的發展作出富有戰略意義的貢獻。
罷工逼使政府不斷修訂政策
首先,醫護罷工雖然未竟全功,但逼使政府及各方面正視封關以堵截疫症源頭的需要。政府至今仍未全面封關,不過在巨大政治壓力下關閉了多個出入境口岸,以及針對由內地來港或返港人士實施隔離檢疫。雖然有關政策仍有漏洞,但如果沒有醫護罷工,再加上學者和民間的訴求,政府政策肯定會比現時更差。
其次,這次醫護罷工得到市民支持,絶非易事。醫護工作涉及病人生死安危,醫護罷工與市民的短期利益有很大矛盾。難得的是,民意調查顯示六成市民支持罷工。很多市民明白,醫護罷工是為了爭取政策的改善,罷工的醫護人員是為了公眾利益押上了個人的前途,因此市民亦為了公眾利益支持可能損害他們個人短期利益的罷工。這種為了大我而犧牲小我的精神是難能可貴,醫管局員工陣線正是這種精神的鼓動者,並且令這種精神在社會發揚。
此外,環繞防疫抗疫的政策爭議,與去年中因反對《逃犯條例》修訂引發的抗爭運動貫穿着一條紅線,就是人民的覺醒:市民明白到要積極制衡政府政策失誤以自保。在抗爭運動中,我們更加明白到市民要組織起來成為富有活力的公民社會,才能制衡政府,甚至在政府廢弛、無能的情況下能夠自治自助。
去年底開始出現的新工會運動就是為建設公民社會添磚加瓦。不過香港獨立工運(即中共領導的工會以外的工運)並不強大,工會、工業行動、集體談判對很多香港打工仔來說都是很陌生的東西。抗爭運動令很多香港市民開始思考組織工會的意義,但實際上怎麼做?工會運動是否真的有作用?在這次醫護罷工之前仍然是在探索中的問題。
作為一個成立不足兩個月的工會,醫管局員工陣線就勇敢上陣,進行富爭議性的罷工,爭取到多數市民的支持,迫使政府不斷修訂政策,這些都是得來不易的成果。工會理事會是工運的初生之犢,在巨大壓力下不卑不亢地鬥爭,令人由衷敬佩。
工會和罷工醫護打了非常漂亮的一仗。他們除了平日以專業知識救助個別病人,原來也能夠以集體力量推動公民社會的健康發展。他們的這一仗樹立了典範:其他各行各業、不同崗位上的市民一樣可以團結互助,令暴政隨風逝,讓榮光歸香港。
原刊於眾新聞,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doctype>作者簡介
資深的公共事務顧問、政策分析員和傳訊專才。
從事時事評論近40年,工作經驗包括新聞工作、經濟研究和工業管理。
在倫敦經濟及政治學院取得博士學位及在香港大學取得社會科學學士學位。他曾出版多本關於香港和中國政治的著作。
於2005年獲委任為太平紳士,於2004年獲頒香港公開大學榮譽院士及於1990年當選香港十大傑出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