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城中熱話,當推「顏色經濟圈」,不過一如政見之爭,只是各說各話。究其根源,是修訂《逃犯條例》鬧出大風波,觸發不同政見對弈,曠日持久且變本加厲。近半年以來,困局僵持不下,非建制陣營萌生「黃色經濟圈」念頭作進一步抵制,謀擺脫傳統制肘,壯大自身力量,卻一知半解,易弄巧成拙。
《目擊證人》中的阿米什族社區是典型實例
古今中外,金融貿易經濟共榮圈不勝枚舉,金像獎電影《目擊證人》(Witness),故事背景之原教阿米什族(Amish)社區,是典型實例。劇情講述寡婦攜同八歲兒子出城探親,途經費城中轉鐵路站候車,兒子在男廁目睹槍殺案,也是唯一證人,藏身廁格而避過一劫。偵辦刑警——影帝夏理遜福(Harrison Ford)飾——茫無頭緒,直至證人偶然認出疑兇竟是同僚,且剛獲嘉獎。死者是臥底警員,事關重大,刑警向總長請示,奉命暫需保密,等候發落。
誰料刑警隨即遭伏擊,身受重傷,醒覺上司同流合污,提示夥伴將證人身份從檔案移除,以策安全。刑警本人負傷駕車護送母子返家鄉,免遭滅口,抵步時不支暈倒。阿米什族人是基督新教重洗派門諾會(Alsatian Anabaptist Mennonites)信徒,崇尚簡樸生活,排斥現代設施科技,男耕女織自力更生,幾乎與外界隔絕。
情勢險峻,寡婦力排眾議,破例收容刑警療傷,避免洩漏行蹤,招來殺身之禍,也報答捨命相救之恩。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奸警廣布線眼拿人。刑警康復後喬裝與族人結伴出城,唯打探情報不果,反得悉夥伴遇難身亡,孤立無援。不料同行遭流氓欺凌,刑警被迫還擊自衛,抵觸阿米什族習俗信念,而暴露身份行蹤。
奸警翌日聞風掩至,搜捕刑警及證人滅口。族人拼棄前嫌,同仇敵愾,共禦外侮。最終邪不勝正,奸警一網成擒。刑警功成身退,返回費城繼續執勤,除暴安良。
經濟共榮圈成敗,取決於先天條件後天堅持
原教阿米什族發源於瑞士,16世紀教派分家,自立門戶。19世紀渡洋移居新大陸,初期聚居賓夕法尼亞州,沿用德語為母語,自成一隅。時至今天已散居美加東部,尤其俄亥俄州、印第安納州、紐約州、安大略省等地,約30萬人口,習俗文化大同小異。總括而言,重視宗教待奉、和平共處、家庭族群、信仰團契、親情友情等,不尚暴力、不得從軍、不事政治等,淡薄名利,生活安逸,與世無爭。團體利益高於個人得失、協商合作重於爭名逐利、心靈慰藉大於物質追求。
受禮教及價值觀重重約束,世代務農蓄牧為生,承襲傳統簡樸田園生活,自力更生,無慾無求,實際自成經濟共榮圈,與外界交往有限。不追隨科技發展,與時代進步無緣,仿佛時光倒流社區凍齡;即使最開通族群,也只限簡單機械農具輔助,提高生產力;及基本家居洗滌設施,保持清潔衛生。
綜合阿米什族群特色,金融經濟共榮圈成敗,須具備先天條件後天堅持,缺一不成。
- 須有核心信念,族群以基督信仰為經,教義為緯。
- 須有共識約束行為,族群以簡約生活為綱,反璞歸真為領。
- 須有互諒互讓精神,族群以集體利害為先,個人得失為後。
- 須自力更生,族群以自給自足為本,不假外求。
- 須自成一隅,族群物質需求低,與外界交往局限於必需之接觸。
全盛時期之大英帝國,乃環球金融經濟共榮圈
在國際層面,有昔日大英帝國為鑑。維多利亞女王朝代橫跨18及19世紀,國力舉世無雙,屬土遍及全球,號稱「日不落之國」。帝國坐擁三級產業,幾乎自給自足,計有澳洲煤礦、加拿大木材、馬來亞橡膠及錫礦、印度茶葉及棉花,非洲金石礦產等數不勝數。帝國本土工業科技發達,英格蘭綿紡製衣、蘇格蘭造船等,領導群雄,行銷全球。原料需求殷切,龐大屬土網絡,相得益彰。
帝國之內互通有無為先,盡量不假外求。屬土輸出原料往帝國,賺取英鎊外匯,用作儲備發行本地貨幣,英鎊回流倫敦國庫,循環流轉,構成英鎊本位外匯制度,也是聯繫匯率制度鼻祖。昔日英鎊是公認環球結算儲備貨幣,與黃金看齊,地位好比今日美元。簡而言之,全盛時期之大英帝國,乃環球金融經濟共榮圈,關係密切同舟共濟,較阿米什族群共榮圈過之而無不及。
日本的合縱連橫金融經濟共榮圈
在國家層面,有日本總合商社(Sogo Shosha)及企業間組織(Keiretsu)實例。前身是戰前財閥(Zaibatsu),以家族母公司為首,下有子公司分工合作,另有子銀行統籌財政,各司其職各如其分。四大財閥歷史悠久,最早可追溯至江戶幕府年代,與軍政界淵源深厚,是大日本帝國政治經濟支柱。其中三井家族(Mitsui)與立憲政友會及陸軍交往頻繁,三菱家族(Mitsubishi)與立憲民政黨及海軍關係密切。住友(Sumitomo)及安田(Yasuda)家族也舉足輕重,戰時掌控國家經貿工業金融脉脈。
日本戰敗投降,推行新政,解散財閥,重組為合縱總合商社及連橫企業間組織。戰後十大總合商社(安宅、伊藤忠、兼松、岩井、丸紅、三井、三菱、日綿、住友、豐田)擺脫家族色彩,各營其業,集供應鏈、生產鏈、分銷鏈於一身,構成合縱集團。六大企業連橫組織,以大銀行(第一勸業、芙蓉、三井、三菱、三和、住友)為重心,乃商社企業聯盟,而且交叉股權是常態,業務多元,同舟共濟。戰後日本復原迅速,創下經貿奇蹟,合縱連橫金融經濟共榮圈功不可沒。
地方金融貿易共榮圈同舟共濟、互惠互利
在地方層面,有香港上海滙豐銀行及東亞銀行實例。晚清海上絲路貿易蓬勃,東西方押匯外匯鏈(連結倫敦、孟買、上海)利潤豐厚,向由英商皇家特許銀行專營,其中印度新金山中國匯理銀行(即渣打銀行)(The Chartered Bank of India, Australia and China)及印度倫敦中國滙理銀行(即有利銀行) (The Mercantile Bank of India, London and China),幾乎壟斷整條資金鏈。
香港跟隨英國頒布《公司條例》,合股公司依例註冊為立案法團,股東責任有限。洋商坐言起行,在1865年集資創辦香港上海滙豐銀行(The Hongkong and Shanghai Banking Corporation),既打破英資銀行壟斷,又便利南北地區貿易(日本至澳大利亞),鞏固香港為遠東商貿樞紐,一舉數得。牽頭人是英商鐵行輪船(P & O Steamship),其他創辦股東,皆一時俊彥,獨欠怡和洋行(Jardine Matheson),皆因兼營押匯外匯,也與專營銀行合縱連橫。換言之,地方金融貿易共榮圈,同舟共濟,互惠互利;同道陌路,親疏有別。
半世紀後,滙豐銀行傲視同儕,啟發本地華商翹楚效尤,集資於1919年成立東亞銀行,打破西洋銀行壟斷,乃異曲同工。畫龍點睛,《招股簡章》,毫不諱言另起爐灶,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分庭抗禮。牽頭人乃簡東浦及李冠春、李子芳、昆仲。其他殷商有簡英浦、龐偉廷、周壽臣、黃潤棠、莫睛江、陳澄石等六位,志同道合,實力雄厚。彼等生意涵蓋各業,連橫工業(煙草)貿易(南北行及金山莊)與金融(銀號及錢莊),形成龐大財經商業網絡,業務遍及內地、日本、印尼、泰國、越南、菲律賓等地。
「顏色經濟圈」只屬趙括式的紙上談兵
時勢造英雄,金融經濟共榮圈無論成就幾許,也敵不過時代變遷。經歷兩次大戰,英國元氣大傷,風光不再。二次大戰更是轉捩點,屬土紛紛獨立,美元異軍突起,取代英鎊之國際地位。大英帝國共榮圈,也無以為繼,跟隨英鎊外匯區解散而消失。香港戰後重光,遇上地緣政治巨變,華洋貿易一落千丈,經濟轉型出口求存,華洋金融貿易共榮圈式微。滙豐銀行趁勢轉型,立足香港,放眼歐亞美,成績斐然。反觀東亞銀行內外交困,錯失時機,後起之秀恒生銀行迎頭趕上,取代華資銀行界的龍頭地位,共榮圈無疾而終。國際貨幣改制浮動匯率,日本固步自封,處處被動。80年代日元連年升值,官民進退失據。內外衝擊下,總合商社及重心銀行重整拼合求存,企業間組織面目全非,共榮圈支離破碎,名存實亡。
總結歷史,汲取經驗,金融經濟共榮圈有賴天時地利人和。當前所謂「顏色經濟圈」只以政見掛帥,又對非其圈內採取攻擊破壞的暴力手段,而非源於本身較為突出的競爭力或生產力,五大條件未免只在其中一些較強,自然難成氣候。更不用說各項生產要素糾纏難生,而當前香港及國際環境又已時移勢易,形勢比人弱,即使頑固保守之阿米什族,也面對現實,妥協求存。一句話,「顏色經濟圈」既無助香港社會走出困境,又進一步激化內部矛盾和分裂,尤其削弱過去賴以生存的整體競爭力,趙括式的紙上談兵,恐怕只會招來惡果。
原刊於《信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