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 Apr 01 2025 20:18:45 GMT+0000 (Coordinated Universal Time)

古詩文的國民教育功能

今天的中國也有「中國夢」,「中國夢」當中一項是弘揚民族精神。香港作為國家的屬土,我們是不是該配合國家的夢,弘揚民族精神呢?若答案是肯定的話,古詩文的學習,相信是一條寬敞的路。
佔中事件以後,學校回復平靜,唯在這「平靜」的背後,卻隱隱的潛藏着隱憂。這隱憂是國民意識教育的隱憂。有教育工作者認為今天孩子們反叛鬥爭的原因之一,是他們沒有民族意識,不認識國情,對自己國家的歷史只有片面及負面的認識,以至被政治野心者利用。於是他們高調要求把中國歷史科列為必修科。可是,在目前的政治氣候和形勢下,教育局的主事者也不敢造次,把中國歷史列為必修科。然而,香港作為國家的特別行政區,一個國家具有主權與治權的地區,是不是對當地的下一代放任不理,不進行國民意識教育,任由他們不斷佔中?答案必然是「不」。
 
筆者雖沒有經歷日軍侵華及香港三年零八個月的苦難,但翻閱歷史,面對日軍侵華暴行的鐵證——強姦婦女、搶掠、屠殺、焚城,作為中國人,作為教育工作者,能抗拒國民意識教育嗎?只是,在當前的政治氣候,以及中國歷史科的沒落下,如何進行國民意識教育?是一個難題。筆者淺見,認為讓學生學習中華文化中的文學範疇,或許是可行的途徑。
 

文言的文化內涵

 
當談及中國文學,必然不能避免古詩文的學習。香港中學教育文憑試,令老師最痛及學生反應最大的,非文言文莫屬了。學生對文言文的反感,源自教育局輕文言重白話的政策。然而,從培養學生運用語文的角度而言,文言文有其實用的一面。若學生經常閱讀古詩文,一些精妙的固定短語及富有哲理性的句子,自然會進入他們的語言庫,他們的語言表達力自然會豐富起來、形象起來。我們在批改作文之時,是不是會欣賞學生能引用《禮記‧學記》的「時過而後學,則勤苦而難成」以表示珍惜光陰,好好學習的態度?是不是會欣賞學生能引用天谷老人《小兒語補》中的「寧替父母分過,勿為父母添禍」以彰顯孝順的行為?
 
閱讀古文,接觸古文中的先哲聖賢,對於健全學生的人格,具有一定的裨益,從「三人行,必有我師」的孔子到「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毁於隨」的韓愈;從「好事盡從難處得,少年無向易中輕」的李咸用到「不經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的馮夢龍;從「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諸葛亮到「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他們那照耀千古的言行,對我們的學生,或多或少也會起着潛移默化的作用,效果就如同公共交通工具上的「請讓位與有需要的人士」、「緊握扶手,靠右企穩」一樣。學生的心靈素養在無色無聲中得到提高。
 

學習古詩文弘揚民族精神

 
傳統文化是一條長流,流淌着中華文化的美德,先古哲賢的心懷,記錄在古詩文中,這些歷史載體的文學記錄,昭示着中華傳統文化的底蘊,散發着人文精神的芬芳。學習這些寶貴遺產,除曾強了學生的語文能力外,也必然開拓了學生對古代的思想、文化、生活、精神及時政的認識。無形中也增強了他們的民族情懷,強化了國民意識。
 
不同的教育工作者,有不同的教育夢。教育政策的制訂者,也該有他們的教育夢,他們的夢,或許隨着政治形勢與社會情況而變遷,但他們的夢,該是配合國家發展的夢。筆者多年前到美國交流,期間觀了一節課。課堂是「美國夢想機器」(The American Dream Machine) 課程中的其中一節課,課堂的目標是讓學生明白及理解美國的社會(該是國情吧),授課老師透過美國的文學作品及藝術品讓學生理解美國夢(國家的目標)。今天的中國也有「中國夢」,「中國夢」當中一項是弘揚民族精神。香港作為國家的屬土,我們是不是該配合國家的夢,弘揚民族精神呢?若答案是肯定的話,古詩文的學習,相信是一條寬敞的路。
 
佔中所反映的教育問題,是教育決策者的「夢」的「遺失」。當下補救之法,是中華文化的學習,是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學習。要培養學生的國民意識,單一的「行萬里路」是不夠的。配合古詩文的「行萬里路」,或可收相輔相成之效。

梁振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