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2019年12月12日,薯片叔叔共創社假香港會議展覽中心舉辦研討會,探討創新的學習解決方案。四隊「重塑教育挑戰」優秀團隊創辦人於台上介紹團隊工作與分享背後理念。他們分別是:「為港而設」(Design for HK)聯合創辦人譚兆龍先生、「賢思創科有限公司」(MagiCube)行政總裁及創辦人楊卓裕先生、Boundless 聯合創辦人林恩浩先生,以及「科啟學院有限公司」(Tecky Academy)聯合創辦人劉光曆先生。以下為四人的分享內容摘要:
譚兆龍:培養創意循序漸進 從教育出發改變
請在座各位向身旁那人說句“You are awesome!”「你好勁!」 感覺如何?歌頌人的美妙之處正是「為港而設」的創意根源。「為港而設」團隊由三人開始,把創意帶回香港是我們的共同夢想,我們亦跟薯片叔叔共創社的理念相近──一切從教育開始。
教育需要被「重塑」,需要有創新性的改革以「放權」下一代。我們想知道到底是否香港教育制度把創意扼殺,於是我們三人走進校園,以小二學生身分作香港教育初體驗。我們從中發現學生的創意輕易被埋沒,或者忙得沒有時間發揮創意。老師亦不鼓勵學生有創意,認為這只會耽誤學習。
創意思維和擁有解決問題的自信心是未來必須擁有的技能,但老師與家長卻於啟發學生的征途上迷失了,我們能怎樣幫助他們呢?秘訣就是”Crescendo”(漸強)。這個音樂術語指演奏音樂時由弱而起,到最後以強音結尾。學習亦雷同,學生通過我們的課程與遊戲循序漸進,從最初口中掛着「不行」到最後自信地說「我任何事都能做到!」
Crescendo課程不只能當課外活動參與,我們亦能因應校園環境不同裁剪教材,從而將課程融入主流課程。我們現有六大課程單元,不只專注於學術知識,反而更着重培養學生如何利用已有知識學習新技巧,甚至是突破逆境的能力。我們希望培訓學生成為未來的創意主人翁,所以我們提倡「團隊領導力」,因為創意不只來自個體,更多是來自團隊協作的產物。學員要拋棄自我觀念,以「我們」角度出發,一同解決課程設立的不同難題。
楊卓裕:STEM教學欠支援 老師教授時受掣肘
MagiCube是一個互動教學平台開發商,使命是要以互動技術改善老師的教學法與現存的學習模式。很多時候學生能吸收多少很視乎老師以什麼方法教授。
STEM教學的難處正正在於因為老師本身也不熟課程,結果往往變成說明書式教學,十分生硬,亦難以兼顧所有學生,程度較差的學生稍有分心便難追上進度。
我認為在香港推行STEM教學有三大問題:第一,老師嚴重缺乏支援,不論是教學訓練,抑或是技術支援都有迫切需求。第二,老師難以照顧所有學生,不能有效地進行教學。第三,學生年齡層約為6至15歲,容易分心,唯STEM教育主張訓練疑難解答,如果學生沒有人協助又不能獨自完成解難,便只會浪費時間。
要解決問題老師應採用網上平台進行教學,而且盡量包含更多課程,例如編碼、AI與STEM的課程,令到老師在備課時能節省時間,教學時也能更得心應手。另外,平台亦與老師常用的教材、配套兼容,例如我們平台便有老師常用的Microsoft MakeCode,使老師不用額外學習另一套軟件。中央監控系統能助老師清楚了解每個同學的進度,當發現學生犯同樣錯誤時可以一次過解答。同學間亦可互相欣賞各自的作品,進而更投入學習。
活用互動教學的好處大家都明白,但為何一直沒有被廣泛應用?我們相信通過技術能改善這點。我們與微軟”Micro bit”合作,學生只需一塊小板子便能造出不同智能裝置。老師亦能通過平台技術進行更多分組活動,甚至能讓優秀學生協助同學,使整個教學流程更流暢。
解難從來不是一樣易事,但通過協作式學習學生有多一渠道學習。我們不局限於網上論壇式交流,我們能做到的是學生協力完成工作,從而訓練合作技能。
林恩浩:草根不應受忽視 「山上人拉山下人」
Boundless的着眼點為幫助出身草根,且成績優秀同學。我們創辦四年間一直思考香港教育不公義。為何同樣優秀的學生,於畢業後十年後際遇會大大不同?
我們認為教育成功方程式除了學生自身的努力與老師的栽培教育外,還有其他要素在學校不能得到。原因有二,首先草根學生資源有限,能接觸的知識、資訊亦有限。其次,現在老師有太多管理工作要做,變相減少與學生相處的時間。我媽媽也是教師。我記得小時候她笑說「教書是一種賺錢的娛樂」,可惜此景不再。
草根學生於成長階段就像於上坡路段踩「爛單車」,不管如何努力都不知到底奮鬥什麼,即使多有天賦也找不到方向。我們希望提供合適「部件」予這部「爛單車」,讓它找到屬於自已的路。我們有「五大部件」:大學生師友計劃、大學升學輔導、暑假實習機會、海外義工團,以及不同的工作坊,讓20位參與計劃同學突破自我設限。
我們的項目有三個特點。首先,我們是一個由學生主導的計劃,由15位大學生一同與基督教青年會(YMCA)經營項目。其次,我們團隊網絡能有效地通過學生與合作公司網絡提供最完善的支援予學生,例如有同學希望讀中醫,於是我們將他介紹給在內地讀書的朋友,最後他如願於北京升讀中醫系。另外,我們堅持分毫不收,使所有學生沒有後顧之憂。
四年前YMCA看見我們計劃書的封面圖──「山上人拉山下人」後立即答應撥款。到今日,我們依舊秉承「薪火相傳」的精神,不少曾受幫助,「上了山」的同學升讀大學後都加入團隊,幫助還在「山下」掙扎的同學。一班對前途迷惘的同學找尋到人生目標,不會草率選擇人生道路。Boundless正正要划開層層「漣漪」,通過訓練出來的同學使社會獲得更大裨益。
劉光曆:IT界缺人才?15周課程助年青人入行
科技重要性無容置疑,但居然有六成七的IT僱主表示沒有足夠人手。他們認為市面上的待業人士經驗和技能不足。其實很多朋友跟我反映過他們很想投身IT事業,唯普遍網上課程過於簡淺,根本不足以應付現實工作。我們學院很多學生本已投身社會,他們不可能花費三、四年重讀學士,而他們亦怕傳統碩士所教的內容不夠充實。
我們提供一個為期15周,朝九晚六,非常緊湊的全日制「微學位」課程。課程會教學員一些市場上最渴求而偏偏學校沒有教的技能,而且我們會集合現實工作項目,讓學生模擬於現實工作的環境,目標於課程四個月內將學員「從0至100」。
相較四年大學的傳統課程,大家戓許會疑惑我們課程為何可以濃縮至四個月,但如大家留意一下傳統大學課程簡介,便不難發現當中四成時間花在了與IT沒有關係的內容,如中文、英文、通識等。且別說網上課程,麻省理工学院調查指出,超過九成網上課程完成率極低。我們將課程精簡至四個月,緊湊的課程使學員於最有動力時學懂職場所須的技能。
大家有否聽過「達克效應」?當人開始開始涉足新領域,因眼界和見識的局限,往往會過分自信,但當隨着見識增加,開展下一階段學習時會因發現天外有天而使自信陷入低谷。坊間課程往聚焦於入門階段,但我們課程設計正正着重「低谷」階段學習,助學生作好隨時投入職場的準備。
Tecky Academy成立一年,成績有目共睹,不只受初創公司認可,還被跨國大企業稱讚我們的學員足以勝任大公司的程式編制員,最近畢業學員的平均月薪更達23000港元。我們未來會與香港青年協會及僱員再培訓局合作,幫助更多有志投身IT事業的年青人找到「第二人生」。
「重塑教育挑戰」二之二
本系列文章: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