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新環境或陌生人,有些人會顯得非常抗拒,甚至出現生理上較大的反應,如心跳加速、不停流汗、全身顫抖等。究竟為什麼有些人會對陌生環境有特別大的反應,有些人卻能泰然自若地面對呢?
原來有些人可能經歷創傷的經驗,例如是迷路無助、被困電梯、交通意外、嚴重手術等等。這些經歷可能令他們感到生命受威脅,變成一個心理陰影。但是有些人即使面對同樣的經驗,卻沒有做成任何心理陰影,究竟原因為何?
家長不當處理 加重子女創傷經歷
其實創傷經歷有如曬太陽一樣,有人曬太陽後的皮膚就很容易變黑而且很久也不會褪色,有人卻怎麼曬都不變黑,因為每個人都有不同生理構造。面對創傷經歷也一樣,有些人可能自身的心靈比較強壯,更能承受心理衝擊。
心靈創傷有如紫外光一樣,往往是肉眼不可看見、是無形的,就連當事人也未必能夠看清自己的內心感受。而發生事件的數量和事件維持的時間也是一個重要的因素,如某人面對親人離去肯定會傷感;如果再接二連三面對親人離去,創傷可能以倍數增劇。
因創傷經驗而缺乏安全感的人士,他們某程度上是因為以往的經驗印象太深刻或情緒太過根深柢固,令他們面對陌生環境或威脅時便觸發類似的情緒或思維,慣性地過度憂慮。所以家長處理小孩的創傷經歷,小至走失迷路、奔跑時碰撞跌倒,大至喪失親人、意外入院,都需要格外留意。
而家長不適當的處理,可能加重子女的創傷經歷,有如不懂急救的去救人,可能有負面的影響;有一位30多歲的女士很容易緊張焦慮,原來在年幼走失後被家長責罵,日後在戶外都要加倍小心,免得自己再次走失,更擔心被家長教訓。當然,最大問題是家長自己的婚姻狀態不穩,或家長自己有情緒困擾或精神緊張的問題,也會使子女的安全感被削減。
還有些人沒有經歷過任何重大的創傷事件,也會非常缺乏安全感或者抗拒陌生環境,這可能與他們的安全系數偏高有關。事實上,有些人的感官特別敏感,如眼睛洞察力很強,對周邊的潛在危險特別留意。或者是耳朵很靈敏,嘈吵的環境令他們感到煩躁和不安。而鼻子靈敏也有可能令對氣味特別敏感,對新環境裏未曾接觸過的氣味特別提高警覺。
若子女安全感不足,不願意踏出安全領域、難於面對新環境或學習機會,家長需要使用適當的方法進行輔導;我們可以讓他們增加日常生活經驗,循序漸進學習隨機應變。例如帶他們定期到不同的新地點接觸新事物,然後為他們訂立一些任務,如自行購買小食,或計劃行程路線,負責帶路回家等等。
家長不需遠行甚至出國旅行,只是在家居附近的區域也可能有未曾走過的街道和未光顧過的店鋪。晚飯後或假日到附近的區域讓孩子在安全的情況底下任意探索,然後逐漸擴闊範圍,除了能增加他們對自己社區和居住環境的了解,更能建立他們自理能力和面對困難時的自信。
過分依賴令孩子無法自處
除此之外,有些小孩可能對於照顧者有過分的依賴,因為照顧者非常呵護備至,導致他們不習慣沒有照顧者在身邊,分離的時候就不懂得如何自處甚至覺得恐懼;也可能是照顧者欠缺技巧或經常轉換,導致他們的生活環境不穩而缺乏安全感。
依賴性強的孩子問題其實不單只在他們身上,因為身邊的人無微不至地照顧他們,沒有機會讓他們嘗試自理和體驗自處,任何問題或壓力都習慣由其他人幫助他解決,才漸漸形成依賴。所以更重要的是需要分析孩子的依賴的對象,然後循序漸進增加自處的機會、減少直接的支援,建立他們的獨立面對、適應陌生環境的能力。
面對陌生環境感到不安或緊張是生存本能之一,乃人之常情,但反應的程度卻會因以往的經驗和個人精神上的柔韌度而有所不同,我們經常用「適應力」來形容這種反應。
適應力不是與生俱來的,應該要從小開始鍛煉孩子的適應力。當發現他們缺乏適應能力的時候不要責怪他們,而是應該與他們一齊擬定短中長期的目標,刻意學習有關的應變技巧及生活經驗,增強適應和抗逆能力。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