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逢人就打聽學校,要替她的女兒轉學。因為她女兒讀的是名校,大家不免好奇,人家擠破頭進不去,你怎麼急着出來?
她說童年的模仿力很強,孩子看三個人做一次壞事,比看一個人做三次壞事的學習效果強,團體的影響力大於個人。女兒在學校學會了嘲笑他人、吐口水等霸凌行為,還跟她說她也不想這樣做,但假如不做就換她被霸凌。女兒邊說邊哭,她嚇壞了,所以急着轉學。
她問我,為什麼社會認同、從眾這麼有力,強過教養和良心?是的,有時連大人也抵擋不住,因為這裏面有大腦的原因。
人需要社會認同的歸屬感所帶來的安全感。當我們模仿別人時,中腦邊緣系統的多巴胺迴路會活化,產生愉悅感。如果和別人不同,杏仁核和腦島會馬上警告,小心槍打出頭鳥。
仁慈會改變基因
當別人排斥你時,一個增強學習的迴路──調控情緒的腹內側前額葉皮質(vmPFC),控制衝動、掌管同理心和決策的前扣帶迴,以及掌管報酬的伏隔核會活化起來,使你矯正自己的行為。它是同儕壓力或盲從的來源,也是「入鄉隨俗」的驅力。當實驗者用跨顱磁刺激(TMS)去暫時中斷vmPFC的活化時,受試者就比較不會因為跟別人不同而改變看法。
這些迴路是演化來保命的,所以人在資訊不足時會從眾,認為一個人可能會錯,但不可能三個人都同時錯吧?其實這是迷思,但一個四年級孩子沒有「雖千萬人吾往矣」的勇氣和智慧,她當然會恐懼被排斥和沒朋友的寂寞,就只好跟別人一樣了。
幸好實驗發現,仁慈可以教,後天的教導能改變迴路活化的強弱。正念、仁慈會改變基因,減低發炎基因的作用,調升抵抗感染基因的活動,幫助別人可以減輕自己的憂鬱和焦慮。最近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因此成立了第一個跨領域的仁慈學院(Kindness Institute),研究為何對別人好,會減低憂鬱症、癌症及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我勸朋友面對問題,聯絡其他家長一起去終結霸凌,利用從眾的心理,教孩子「為人點燈,明在我前」,對別人好其實是對自己好。千百萬年來,人類是靠着互助互惠才活下去的,不是靠霸凌。
原刊於《天下雜誌》,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