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之變
「2019年是5G通訊元年」,這已是科技界的共識。中國大陸早在四、五年前大力推動「互聯網+教育」,現時教育界更想借內地5G發展的優勢,進一歩探討未來教育的創新模式。內地教育學者朱永新提出:「5G賦能教育」、「5G改變教育」、「5G推進教育公平」的願景,期望出現工具與技術的改變、教學模式的改變和學校形態的改變。1971年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阿爾伯特‧梅拉賓教授(Albert Mehrabian)提出的「梅拉賓法則」,指出溝通中人們產生深度記憶的約有7%取決於談話的語言和內容;音量、音質、語速、節奏等聲音要素佔了38%;眼神、表情、動作等形象因素佔比55%。所以美術教育也要在這幾方面,積極思考用「視覺」硬核,借助科技開啟創新教育的5G時代去追落後。《中國美術報》6月份第18期,也以「5G來了,藝術何為?」作封面主題。文稿提到有愈來愈多的藝術家突破了美術的界限,攝影、視頻、文字、裝置、雕塑、紡織品、程式設計作品,都有利用智慧型機器人、3D列印、體感技術、虛擬世界、雲計算等新科技,進行創新表現的創作。美術教師要認識到出生於科技時代的學生,他們對於網路、對於科技比我們有更多的興趣和「天賦」。在科技的時代,我們就像是「技術移民」,我們懂得不如「原住民」多,適應不如他們快,但是這是個讓「老師」更像老師的契機,我們可以介紹和組織資源給學生。現時只要回答:你的藝術教育裏,科技出席了嗎?
行業處境
縱觀香港和內地美術教育,不要說科技準備,個人所見,連基本的課程和教學安排都未如理想。特別是校外美術教育機構,不論大小規模,單從個人收集的資料及網頁資訊,基本上都存在:學習模式守舊,課程體系無序,美術教材陳舊,教學目標偏狹,教學重點散亂,課堂教學因循,出現「套路化」、「劇場化」等等情況。「中國教傅」(教育師傅)馬雲批評:教育科技將機器變成人,教育卻將人變成機器;而傳統美術教育將學生變成車間技工,連機器都不如。個人除了一直在推動「校本美術課程體系建構」外,也倡導多元教學策略,以期有效達成多元學習目標。目前常用的教學策略就有:情境學習、體驗學習、綜合學習、合作學習、議題為本學習、問題為本學習、科技為本學習、遊戲為本學習等等可供選擇。當然,STEAM教育,可以是一種學習策略,也是一種創新跨學科綜合學習課程模式。
全優空間
教育規劃基本包括「學習效果」和「支持系統」兩部分,課程和教學屬於後者,當中還有「標準和評價」、「專業教師發展」和「學習環境」。「學習環境」更是近兩、三年教育專業開始關注的熱點,也是探討未來教育規劃的一種配套支持要素。未來學校會變成什麼樣?專家們認為,學校將成為一個以課堂為點的全球交流網路。未來課堂時空愈來愈大,自帶設備真正實現個性化學習。「明星導師 + 智慧輔導者 + 助教式教師」將構成未來教育的師資網格,並且會有協力廠商的多方位參與。傳統教室已經遠去,學科教室才是未來!未來美術學習空間如何建構?如何有利藝術創意教育?如何拓展學習延伸?筆者多年前已利用是由「優質工作生活Quality Working Life(QWL)」理論借用而來的「優質學習生活Quality Learning Life(QLL)」去做規劃。比較詳細的論述可參考2019年7月20日,本專欄第二篇文稿:《藝術學習空間優化的思考──《亞太創藝談》。重點是關注美術學習空間使用者──學生和教師在保證學與教效能的需要。同時融入自創的「TQ(全優全人)創意學習方案」,對學習形式、學習策略、學習空間、學習支持等範疇去進行優化建議。
亞太創藝談之六
本系列文章: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