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錦松:中美博弈帶來機遇 憂香港局勢令人才卻步

梁錦松、鄧希煒指出,中美博弈本可為香港帶來更多機遇 ,促使不少生活在美國及內地的人才轉到香港發展,但近期香港的局勢卻可能令他們卻步。

本社近日舉辦五周年論壇暨慶典,邀請多位政商界及學術界權威人士聚首一堂,探討中美博弈下的香港新出路。第三節主題為「中美博弈」,邀得南豐集團董事長及行政總裁梁錦松先生、香港大學經濟及工商管理學院教授鄧希煒博士任嘉賓演講,並由美國克林信大學經濟系副教授徐家健博士擔任主持。討論撮要如下:

徐:徐家健博士

梁:梁錦松先生

鄧:鄧希煒博士

徐:討論中美博弈,我想提出兩個重要現象。首先是中美貿易談判第一階段協議可能在11月達成,另一情況是眾議院剛通過《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先問梁錦松先生,很多人說內地的發展是「國進民退」,但最近在內地做生意的朋友告訴我,自大半年前起,內地推出了扶持中小企的政策,朋友說內地正「放水」,銀行主動貸款給近兩年賬目有盈利的中小企,貸款額高達六百萬。另一方面,許多媒體關心香港是否出現撤資,包括外資及中上產階級撤走。因此我想了解中美博弈對商界的投資意欲有何影響?。「松哥」熟悉商界,請分享外資及香港商界的意向。另外,內地已推出政策扶持中小企,你對香港特區政府有何期望?

梁錦松表示,近期的暴力事件令香港作為安全城市的形象受損,影響香港的人才中心地位。
梁錦松表示,近期的暴力事件令香港作為安全城市的形象受損,影響香港的人才中心地位。

梁:如果只談經濟,大家可以看到內地經濟發展正減慢,即使沒有中美爭拗,中國經濟發展至這個規模,加上負債率較重,放緩是很自然的,但中美貿易戰發生,特別是以徵收關稅為手段,令不少企業,尤其是製造業,要考慮轉移到其他地區逃避關稅,令越南成為最受惠地方。這肯定對中國有一定影響,因此國家提出扶持中小企是很自然的事。然而,「放水」不僅在中國,全球政府都在做,歐洲有八個國家的國債已是負利率,說明歐洲及美國都在減慢。美聯儲局雖然說不是量化寬鬆,卻在買債,全世界都在印鈔票。全球經濟放慢加上中美爭拗,保護主義興起必然降低整體需求,令全球經濟的不確定性雪上加霜。

香港安全城市形象受損

回應香港是否出現撤資的問題?暫時未見大規模撤資,但我相信很多人對香港未來發展有一個大問號。許多人說香港是兩個中心,以往是指金融中心及航運中心,但我認為現在應是金融中心及人才中心。以現代的創新經濟,一個地方如能培養及吸引人才,必然會有良好的經濟發展。但香港現時的情況,因反修例而引發的示威及惡劣的暴力事件,令人才中心一個重要元素,即安全城市的形象被打破。

由於政府應對未見成效,反對聲音及暴力事件可能會延續,我希望最壞的情況已過去,隨着許多市民認為這些暴力事件不能再繼續下去,希望情況會好轉,但由於民心難以轉向,這些暴力事件相信仍會間中出現,這會令香港作為安全城市的形象受損。以往香港是外國及內地人才嚮往的地方,但現在他們不少人已考慮是否要搬出香港。內地人壓力尤大,因為數宗事件中,說普通話的人也被打,他們一些人已考慮返回內地或到其他地方發展。新的內地精英會否來香港,成為一個大疑問。

如果香港不能繼續成為精英人才聚集的地方,就會影響香港的經濟發展,以至影響各行各業,這是我最擔憂的。因此雖不見大規模撤資,但能否吸引資金及人才來港成為大問號。我希望香港政府除了要止暴制亂,政治問題需要以政治解決,正如三國時司馬懿所說:「得民心者得天下」,政府應採取措施,將人心挽回。

徐:資金及人才流動,與中美貿易形勢有很大關係。下一位講者鄧希煒教授是我相識十多年的朋友,我們畢業後曾一同做研究,大家都是在美國生活多年。剛才一位講者談到美國華人的身份認同問題,我與希煒都是長期生活在美國的華人,亦有所感受。我知道希煒專門研究全球供應鏈,我們很早前曾討論外地的供應鏈是否很容易轉移到內地。此外,我曾研究一些戰略性貨品的流動,在兩國關係轉差時會受到限制。上世紀的戰略性產品是石油,在現今世代,人才、敏感科技及數據等是否更具戰略性?

鄧希煒:博弈令美國華人學者受壓

鄧:首先想談談我自己。我在美國工作了11年,加上讀書,總計生活了21年。我在97年離開香港到美國讀大學,一直想返港工作,直至今年院長說服我回來,今年7月1日到港。可能我做了多年學術研究的關係,我盡量不看近期發生的事,已有半年沒關注中美貿易的新聞。去年底我由美國返港度假時,曾接受媒體訪問。我當時的分析,與現在說的是一模一樣,因為情況在過去半年沒有轉變。中國政府現在說買農產品,其實一年前已說會買,現在是原地踏步了半年。我一直認為中美貿易戰會拖下去,不會有任何的明顯改變,但特朗普現時要爭取連任,我的新看法是他定會簽一些小型貿易協議(mini trade deal),但他提出的結構性改革(structural reform),中國一定不會接受,美國亦難以推使中國接受。

鄧希煒表示中美博弈是他決定由美國返港工作的原因之一。
鄧希煒表示中美博弈是他決定由美國返港工作的原因之一。

今天的題目是中美博弈,我本身決定回港亦是中美博弈的結果,剛才梁頴宇小姐說的(美國華人處境),我身同感受的是現時在美國的學者,特別是高科技研究學者,現在都在承受一定的壓力。在6月份我的母校MIT(麻省理工學院)校長發出一封公開信,廣傳全世界,內容是他身為校長,下面有這麼多優秀的中國教授、學者、科學家,現在面臨政治壓力。剛才說了NIH(National Instiutes of Health,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等機構都要求全球頂級大學的校長及領導,去審查下面的中國教授及職員,這是我決定回到香港的原因之一。

第一個原因是我土生土長,18歲離開香港,我認為現在是時候回報社會,第二個原因是香港有很多機遇,我半年前曾說,中美貿易戰會給予香港更多發展機會。正如梁小姐說,很多原本計劃在美國找贊助及成立的公司,可能決定轉到香港,因為香港相對大陸較開放,亦沒有美國面對的政治壓力,但近期香港的局勢卻可能令他們重新考慮,甚至會卻步。我7月2日首天到港大上班,在電梯內聽到兩位說普通話的大陸學生交談,說父母不想他們到美國讀書,因當地出現排華等可怕情況,故此決定來港。我再沒見到該兩位學生,不知道數個月後,他們會否覺得香港的情況很可怕,父母叫他們回內地讀書。因此,我希望香港近月的事件可以盡快平息,因為香港的地位真的很重要,對中國及美國同樣重要,香港的局勢對新加坡及全球很多地方都有影響。

徐:很同意希煒的看法。想補充一點,香港傳媒在報道美國新聞及美國人的看法時,有些時候可能不太準確。希煒在美國工作多年,在Johns Hopkins大學教書,熟悉美國的政策研究,而梁先生早期亦曾在花旗銀行工作,希望多些擁有美國經驗的人能回到香港。我絕對同意希煒的看法,香港在中美貿易戰有很大的機遇,可以扮演更好的角色,例如做中間人,發展高科研及教育等。但不幸過去數月發生這場風波,希望大家可考慮如何重新出發。

香港應促進中美人民交往

梁:中美貿易戰開始時,我已說這是一場持久戰,因涉及文化及制度的衝突,正因為美國已不能再支撐其全球的霸權或影響力,正向內收縮,放棄多邊主義,轉為新的單邊或複式雙邊主義。在此情況下,我們最不願看到「一球兩制」,即一個地球兩種制度,雙方築起很大的圍牆,形成所謂新冷戰,此發展會令全世界也很危險。現時全球貧富懸殊非常嚴重,在美國,有數據顯示0.1%最有錢的人,掌控了20至25%的全國財富。這情況歷史上只曾在1928年大蕭條,以及1915年一戰時發生。貧富懸殊會導致民粹主義及民族主義興起,在此大背景下,自然會令到政府將本身的政治問題外延,造成國與國之間的衝突。從某個角度來看,中國現時經濟減慢,有些時候亦需要將矛盾外轉向,因此不少經濟學家及政治評論家認為,全球現時處於一個非常危險的境地。

正正因為這個局勢下,我覺得香港正好是一個中西文化及政治交匯的地方,香港人應該扮演的角色,不是在街頭抗爭,而是透過我們的努力,加強中美雙方人民的交往,剛才有講者提到美國抗拒中國投資高科技,也不想中國的人才參與研究。作為商界及學術界一份子,我們更要努力克服困難,加強中美兩國人民交往,讓他們明白彼此不是那麼「邪惡」。事實上,兩個大國應該合力處理地球上一些必須共同面對的問題,包括政治問題、氣候暖化問題,以至經濟及貧富懸殊問題。如果人民之間不交往,互相敵視的話,問題就很嚴重。若然現時爆發大戰,有可能是世界末日。因此即使更困難,亦要更努力促使兩國人民交往,進行投資、合作及做學術研究。

徐家健擔任論壇主持,他關心美國大選後的中美關係發展。 
徐家健擔任論壇主持,他關心美國大選後的中美關係發展。

大選後中美關係更不確定

徐:最後一個問題,我認為特朗普正爭取連任,在未來一年,中美貿易戰不會出現大問題,反而擔心在選舉後,如特朗特勝出,他的政策不用再考慮爭取連任的因素,若他落敗,由民主黨上台執政,他們將有不同做法,中國將面對他們不熟悉的談判方式。兩位對此有何看法?在大選過後,中美博弈會否出現新方向?

鄧:我對中美關係的前景是較為看淡的,正如坊間所說,特朗普是對中國最好的美國總統人選,因他排華或反中的策略是可以看透的,他身邊一些想與中國開戰的鷹派幕僚,不少已被他辭退,因此他的團隊其實不算是太排華,若他連任多四年,對中國是有利的。相反,若希拉里當年不是僅僅落敗,她對中國的制裁及排斥會更有效。在民主黨的候選人中,我認為他們是不會對中國友好的,而他們是更有實力,以及更周詳的政治考慮。

梁:完全同意,特朗普雖然經常使用令人意想不到的招數,但他是一位商人,較少考慮意識型態問題,如民主黨上台,在意識型態上會更敵視中國。但我想談談中國應如何應對,現時中國被視為高舉全球化2.0的旗幟,在美國收縮向內之際,我們向外發展,但因制度及文化差異,別人對我們有懷疑。我們是否應該以西方語言來解釋戰略意圖,清楚表明第一我們是和平的,不會輸出革命,並重申堅持改革開放,以減少別人對中國的敵視及懷疑。我們必須說明中國的崛起對大家有利,這需要作出適當的解釋。

大會向梁錦松致送紀念品。
大會向梁錦松致送紀念品。

大會向鄧希煒致送紀念品。
大會向鄧希煒致送紀念品。

本社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