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臟好像汽車的發動機,不斷的壓縮血液,供應全身。心臟一旦跳動停止,人的生命也就到了盡頭。心臟跳動得速度不均勻或會暫停不跳、心跳過快、心跳過緩等皆稱為心律不整。可見於各種器質性心臟病,如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心肌病、心肌炎和風濕性心臟病為常見。年輕人發生在自主神經功能失調患者中的心律不整也不少見。
臨床門診中,部分患者會告訴你他心臟跳跳停停,同時感覺氣促胸悶,非常驚恐,猶如世界末日來臨。輕者毫無症狀,部分老人心律失常明顯但感覺遲鈍,體格檢查和門診看醫生才發現。一般多有不同程度的心慌、心悸或伴胸悶冒冷汗,甚至會有暈眩、昏厥的情形。嚴重時,可引起病人休克、猝死。大部分情況都並不嚴重。
中醫對心律不整癒合治療早有認識,《素問‧三部九候論》:「參伍不調者病。」《素問‧平人氣象論》:「脈絕不至曰死,乍疏乍數日死。」張仲景《傷寒論》︰「脈結代,心動悸,炙甘草湯主之。」心律不整的發生,多常由於臟腑功能失調、氣血虧損及內傷七情、外感六淫、痰濕阻滯、水飲內停、氣滯血瘀等因素引起。
平常心虛膽怯之人,由於突受驚恐,以致心驚神搖,不能自主,漸至稍驚則心悸不已。久病體虛,或失血過多,或思慮過度,勞傷心脾等,既可耗傷心血,又能影響脾胃生化之源,漸致氣血兩虧,心失所養而發為心悸。年輕人和自主神經功能失調患者中多見。
久病虛勞,或遺泄頻繁,傷及腎陰,或腎水素虧之人,水不濟火,虛火妄動,上擾心神而致心悸。大病久病之後,陽氣虛衰,不能溫煦心脈而發心悸。脾腎陽虛,不能蒸發水液,致水液停聚而為飲,欽邪上犯,心陽被抑,引起本病。由於痹証發展,風寒濕邪搏於血脈,內犯於心,以致心脈痹阻,發為心律不整。老人和久病者多見,預後較前者差。
心律不整可分為致命性、潛在致命性和良性三種。心律不整常見5類脈象:
- 促脈,就是脈搏跳動得很快而且出現不規則的間歇者謂之;
- 結脈,就是脈搏跳得很慢而且出現不規則的間歇者謂之;
- 代脈,就是脈搏跳動得快慢正常,但會出現歇止不跳的現象者謂之;
- 數脈或疾脈:脈來急速,一息6至以上,一般每分鐘超過100。
- 遲脈,一息3至,每分鐘40至50次,動力不足、脈行遲緩。
患者的脈象或兼見結脈(緩慢而有間歇,且無規律)、澀脈(艱濕不暢)、遲數交替脈(時快時慢),還可見某些怪脈如屋漏脈(脈搏極遲慢,濺起無力)、遊蝦脈(時而躍然而去,須臾又來)等。
中醫藥治療心律不整有獨到之處,依病因病情加以辨證論治即可獲得良效。尤其是緩慢性心律不整,臨床多採用麻黃附子細辛湯加四物湯,並可加減能活血化瘀的桂枝、肉桂、生薑、丹參、田七粉、川芎、桃仁、紅花粉等中藥。
心律不整常見證型與治法
提防藥物相互作用
患有器質性心臟病老年患者尤其應仔細把服藥史告訴醫師,讓醫師在中藥的配伍上特別注意,避免中、西藥出現相互作用。病人如有服用薄血藥等抗凝劑,便要減少活血化瘀類中藥的份量,或甚至完全不用這類藥。
免責聲明
本文章提供的內容只作一般個人參考之用,並不可被視作為專科診斷、臨床診斷、輔助診斷或治療等之用。鑑於正確的臨床診斷與醫療方法須視乎病人的年齡、性別、體質、病史等而有所不同,因此我們建議讀者就個人、家人或朋友的身體狀況,向專業醫護人員尋求更具體方案及處理方法。
本文章在編寫過程中,已盡一切努力提供正確及真實的醫療與健康知識,唯讀者應該明白本文章無法取代專業中醫師及相關醫護人員對個別人士的臨床診斷及建議,故此香港浸會大學不會就任何人對本文章內容的應用,負上醫療或法律責任。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