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9年2月14日,德國不萊梅鎮(Bremen)一處沙州(werder),成立雲(文)達不萊梅體育會註冊協會(Sportverei Werder Bremen von 1899e.v.),內中有各類運動,尤以足球最為出色。20年後,即1920年,改稱為雲達不來梅職業足球隊,因為球衣為白綠色,故俗稱白綠軍(Grun-Wei Ben)。
猴年重九,筆耕諸友雅集,三杯黃湯落肚,高談轉清。有問香港馬評家蕫驃生前,曾有聯:「日未西斜先見月」,座中可曾有人對得?余謂嘗不按規則,胡亂戲對:「酒過三巡未上餚」,或俏皮些對「米已成炊未拜堂」如何?諸友大粲。另位覓隙追擊,問:「雲達不萊梅」又可得對?眾又哄堂一笑。余謂搞笑來説,或可對「風吹雞蛋殼」!又哄堂一笑。[粵諺風吹雞蛋殻──歇後語:膸(諧音財)散人安樂,錢花光了才甘心。]余續謂,若求雅,似可對「風送滕王閣」。眾則茫然,咸問何經何典?(不萊梅若譯成「篳箂梅」更為貼近)
滕王閣故事
時來風送滕王閣,運去雷轟薦福碑(薦福寺內之碑),見諸書成於明萬曆年間《昔時賢文》(《増廣賢文》),清初馮夢龍《古今小說.裴晉公義還原配》,亦見此語,而其故事丶典故則須娓娓道出。先説〈滕王閣序〉由來及軼事。綜合唐末五代王定保之《唐摭言.卷五》丶元辛文房之《唐才子傳》及其他野史,當得其真實與浪漫交熾之浮繪。
唐太宗李世民將胞弟、唐高祖第22子──滕王李元嬰為洪州(今江西南昌)刺史(都督),滕王便在洪州(南昌市贛江濱)大興土木,修建美輪美奐的滕王閣(時為西元653年)。後閻伯嶼繼為洪州牧,再修葺滕王閣。唐高宗李治上元二年(西元675年)九月九日重陽節,閻伯嶼在滕王閣大宴群僚,滕王閣故事由此發生,並引出主角──〈滕王閣序〉作者王勃(西元649/50-675/76)。
王勃是隋朝末年大儒王通之孫。宋王應麟《三字經》認為「經既明,方讀子;經子通,讀諸史」。但經史子集那麼的多,如何入手呢?遂又建議先讀五子之書,那五子呢?──「五子者,有荀楊,文中子,及老莊」。文中子就是王通,著有《文中子中說》(簡稱《中說》)。他歿後,門人取《周易.坤卦.象辭》:「黃裳元吉,文在中也」之義,私諡為文中子。
史說王勃天資聰穎,6歲喜文辭。9歲時,得漢顔師古注之《漢書》,讀後,作〈指瑕〉道其失。王勃善四六句駢文,連反對駢文丶提昌古文復興運動,力主「惟陳詞之務去」(〈答李翊書〉),文起(東漢丶魏丶晉、宋丶齊丶梁丶陳丶隋)八代之衰的韓愈,也「壯其文辭」(〈新修滕王閣記〉)。他尤其善寫「醉文」,北宋歐陽脩丶宋祁《新唐書.文藝傳》説:「勃屬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數升,則酣飲,及寤,授筆成篇,不易一字,時人謂勃為腹稿,尤喜著書。」初唐(文學)四傑王(勃)丶楊(烱)丶盧(照鄰)丶駱(賓王),慣以王勃居首。明陸時雍《詩鏡總論》:「子安(王勃字)其最傑乎!調入初唐,時帶六朝錦色。」
王勃於唐咸亨三年(西元672年),補虢州參軍,但因擅殺原本匿藏於他家的官奴曹達,獲罪當誅,幸後遇赦,以革除功名了事。他的父親王福畤(俗誤作時)受他牽連,被降為交趾縣令(交趾在今越南海內西南)(見宋葛立方《韻語陽秋》),勃去省親,路過南昌,躬逢閻伯嶼滕王閣重九雅聚。但坊間軼事則添鹽加醋地傳述:趕往南昌盛筵的王勃,差一日,即在九月八日,他的船才到了馬當,距南昌還有八丶九百里,眼看到不了。不料,世事無絕對,就在這刻,水神以神風襄助,江上突然刮起大風,使他夕行四百餘里,王勃遂一帆風順,及時到了洪都(南昌),登上了滕王閣,此即「時來風送滕王閣」一語由來,意謂時來運轉,否極泰來,人行運之時,順風順水。亦同《昔時賢文》另句所説:「運去金成鐡,時來鐡似金」。
盛筵既開,閻伯嶼乃為滕王閣徴文,本來他的陽謀是要他的女婿孟學士露臉,以文震士林。(元辛文房之《唐才子傳》謂閻之快婿為吳子璋,但王文仍稱孟學士;唐‧盧照鄰有〈西使兼送孟學士〉詩,且有傳誦佳句:「零雨悲王粲,清樽別孔融。裴囘聞夜鶴,悵望得秋鳴。」)孰料彼此虛偽地推讓之間,王勃一個不客氣,即取過紙筆來,一揮而就,寫了一篇773字的駢文體〈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簡稱〈滕王閣序〉。剛落筆時,閻伯嶼帶了有色眼鏡,認為不過爾爾。及後,佳句軼出,閻為之傻眼;及寫至「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閻伯嶼不禁矍然而起,曰:「此真天才,當垂不朽矣!」閻伯嶼不愧是個公正丶愛才而又心胸開豁的好州牧(見宋歐陽脩等《新唐書.列傳.文藝上.王勃傳》)。唐末五代王定保之《唐摭言》説:「王勃著〈滕序〉,時年十四,並引文中所說『童子何知,躬逢盛餞』之句為證,恐非(卷五)。」(王勃於次年,西元676年,他往探在交趾當縣令的父親,不幸溺水而死,英年而逝,年僅26,有謂28歲。)
《滕王閣序》着墨點,是先描述滕王閣一帶山川形勢景色和宴會盛況,進而抒發請纓無路感慨,可說辭丶意丶景交熾發亮,感人至深。野史有一段插曲──原來孟學士有過目不忘天賦,他看過一遍王勃的〈滕王閣序〉文後,竟能一字不漏地背了出來,因而硬說王勃〈閣文〉,是前人作品,王勃並非原創者。王勃無奈之下,乃心生一計,謂序文原還有詩一首,問孟學士能否背得出來?孟學士詏不得,只得黯然無語。王勃乃在序中再附上詩一首:「滕王高閣臨江渚,佩玉鳴鸞罷歌舞。畫棟朝飛南浦雲,珠簾暮捲西山雨。閒雲潭影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所以,〈滕王閣序〉,又叫〈滕王閣詩序〉。
觸動人心的佳句
聰明的王勃,其實應該看得出閻伯嶼欲袒護其快婿意圖,故在文中也有意無意地讚上一筆,語帶雙關,令閻氏好過些──騰蛟起風,孟學士之詞宗(領詞界風騷);紫電青霜,王將軍之武庫。(智珠在握,軍備齊全;唐房玄齡等《晉書.杜預傳》:「朝野稱美,號曰杜武庫,言其無所不有也。」)有謂此兩句是比喻座中文武嘉賓,典中之孟學士係東晉參軍孟嘉,王將軍是梁朝名將王僧辯。孟嘉於九月九日,應邀參加大司馬桓溫龍山宴會,飲中,一陣風把孟之帽吹走,孟卻渾然不覺,照樣談笑風生。桓溫要史學家丶秘書監孫盛為文戲之,孟嘉捷才,即刻作答。豫州刺史蕭明〈與王僧辯書〉有説:「紫電青霜,無非武庫之兵。」唐朝李白有詩〈九日龍山飲〉詠此事:「九日龍山飮,黃花笑逐臣。醉看風落帽,舞愛月留人。」後有落帽龍山一語,形容人之口才好,風度翩翩。
〈滕王閣序〉流傳後世丶觸動人心的佳句不少,如:
- 物華天寶,龍光射牛斗之虛;人傑地靈,徐孺下陳蕃之榻。
- 千里逢迎,高朋滿座。
- 閶閻撲地,鐘鳴鼎食之家;舸艦迷津,青雀黃龍之舳。
- 落霞與孤䳱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漁舟晚唱,響窮彭蠡之濱;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
- 窮睇眄於中天,極娛遊於暇日。
- 天高地迥,覺宇宙之無窮;興盡悲來,識盈虛之有數。
- 關山難越,誰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盡是他鄉之客。
- 時運不濟,命途多舛;馮唐易老,李廣難封。
- 屈賈誼于長沙,非無聖主;竄梁鴻于海曲,豈乏明時!
- 所賴君子安貧,達人知命。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
- 孟嘗高潔,空餘報國之心;阮籍猖狂,豈效窮途之哭?
- 勃,三尺微命,一介書生。無路請纓,等終軍之弱冠;有懷投筆,慕宗慤之長風。
- 他日趨庭,叼陪鯉對;今茲捧袂,喜托龍門。楊意不逢,撫凌雲而自惜;鍾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慚。
- 勝地不常,盛筵難再。蘭亭已矣,梓澤丘虛。臨別贈言,幸承恩于偉餞;登高作賦,是所望于群公。
王勃對自己這篇作品,也是十分滿意。野史説,他死後,還是念念不忘這篇豪文,舉凡有人朗誦〈閣〉文,他的鬼魂也跟着吟哦一番,吟聲不絕,縈迥於耳。一次,一位書生三更苦讀,覺得吟聲聒噪,聽得不耐煩,便嚷嚷的説,〈閣〉文虛字太多如落霞與孤䳱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如改為落霞孤䳱齊飛,秋水長天一色;或落霞孤䳱飛,秋水長天色㑹更好。王勃遂心息,從此再也聼不到他隨讀而吟哦之聲了。不過,要是這樣一改,則不合騈文四丶六字範文格式,而吟哦韻味也厥如了。〈閣〉文通篇用典,與胡適主張「不用典,務去濫調套語,不講對仗」之説法落差也大(1917年,〈文學改良芻議〉);但是──〈閣〉文是古文,是駢文體呢!
一掃齊梁頹靡之風
除了駢文之外,王勃之詩風清新,被讚評為一掃齊梁頹靡之風。他那首〈送杜少府(甫)之(至)任蜀州〉至今乃受稱頌為至情至聖之作:「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杜甫在〈戲為六絕句.其二〉稱讚初唐四傑説:「王楊盧駱當時體,輕薄為文哂未休(守舊文人,輕率地不斷以文章攻擊他們)。爾曹身與名俱減(到你們這些人身死名滅之後),(他們的作品仍然)不廢江河萬古流(流芳百世)」。滕王閣聯有語:「興廢總關情,古今才一瞬──未知現在的滕王閣,比當年風景如何」?
唐朝長安城仁安坊(今西安市永寧門外)有薦福寺(至今仍存,其之小雁塔,為觀光景點,寺名為唐朝武則天所賜),至尚存頗多碑文;至於運去雷轟薦福碑故事,則要從元馬致遠的雜劇〈夜半雷轟薦褔碑〉講起(見《元雜劇全集》)。
故事説宋仁宗時,范仲淹在鄱陽湖做郡秀,遇到一位寫得一手好字丶卻懷才不遇丶屈身在張家莊莊主張浩處教童蒙的秀才張鎬。張鎬寫詩向范仲淹哭窮,說自己時運不濟:用一個字來形容是「窮」,用兩個來字形容是「沒錢」,用三個字來形容是「缺衣食」,用四個字來形容是「一無所有」。張鎬寫有萬言長策。范仲淹把他所寫的長策帶回朝廷,準備呈給皇上,並介紹他去見黃員外丶劉仕林和宋公序諸人,冀求得資助入京應考。但張鎬命運坎坷,他去拜會劉仕林和黃員外時,黃員外偏在此時死了。他路過薦福寺遇雨,便在薦福寺避雨,順便求簽問前程,孰料卻求得了一支下簽。他一時氣憤,便以詩洩恨;不料,詩文卻得罪了布雨的龍神。
宋仁宗看過長策,亦頗為欣賞,乃任命他為吉陽縣令。不料,事為張浩所悉,乃冒充他去應官(鎬丶浩兩字音近),並命手下趙實殺他滅口。經他向趙實說明情由後,趙實放過他不殺。張浩把心一橫,要殺趙實減口,幸而,被宋公序撞見,一併把張浩丶趙實帶回京城報官查辨。
張鎬流落在薦福寺,得到寺中長老同情,要小和尚去拓寫寺中顔真卿寫的碑文(一說是晉書聖王羲之寫的碑文,又有謂碑文是唐李北海撰文,宋歐陽脩書),去賣了得錢,供他進京趕考。[一說范仲淹憐才,他又寫得一手好字,便資助他紙筆墨,去臨碑墨值千金的薦福(寺)碑,打千本使售於京師,以維生計。(見宋筠州高安人彭乘著之《墨客揮犀》丶明蔣一葵《堯山堂外紀》)]誰知龍神為了報復,趕晚一個霹雷便把薦福(寺)碑轟塌。時人語曰:「有客打碑來薦福,無人騎鶴上揚州。」宋蘇東坡〈窮措大〉詩句:「一夕雷轟薦福碑。」元張久可曲〈賣花聲.客况〉:「十年落魄江濱客,幾度雷轟薦福碑」。雷轟薦福碑遂成了落魄文人,屋漏偏逢連夜雨的淒涼寫照。
張鎬真是頭頭碰着黑,運氣差到極點,這也是「運去雷轟薦福碑」一語由來。張鎬一時感觸,頓覺生存乏味,遂撞樹自殺以了結餘生。所幸,范仲淹適時趕來,救了他,帶他回京面聖。宋仁宗欣賞他的長策,欽點他為狀元郎,惡人張浩則受到懲罰,遂得以大團圓結局。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