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史教育中心(香港)主辦的「年度歷史人物選舉」暨「名家系列講座」,進入第二屆。經專家學者提名,以陳獨秀、胡適、蔡元培、魯迅、顧維鈞為候選人,主要回應「五四運動」百周年。「名家系列講座」第一講,請來浸大歷史系年輕講師范永聰博士略談陳獨秀;以及四位香港青年史學家年獎得主,就讀港大的林俊朗、周正賢,以及中大的李謙諾及梁文輝,分別撮述胡適、蔡元培、魯迅及顧維鈞。
「言簡意賅,溫故知新,精采獨到,讓與會者帶來反覆的思索,充分感受歷史的引力與趣味。」這是筆者全程聆聽後,對上述五位講者演繹五四人物的評價。
陳獨秀的《安徽俗話報》,掀起白話文寫作的序幕,敬告青年的五項宣言:「自主而非奴隸,進步而非保守,世界而非鎖國,實利而非虛文,科學而非想像。」胡適的杜威實驗主義,批評中國傳統文化的小腳及八股部分,但並未否定整體的深厚底蘊。蔡元培的進士入翰林,本可養尊處優,但甲午戰敗,讓他走向從事教育一生,期望文化改變知識分子,五四、北大,蔡元培成為歷史的永遠話題。魯迅棄醫從文原因是怎樣?魯迅為何獨愛魏晉文學?這與他明顯的「沙文主義」唯我獨尊的性格,衝突在哪裏?五四運動,外交大失敗而起,怎樣看外交官顧維鈞?其上司陸徵祥一句弱國無外交,道盡滄桑時代,如何月旦歷史人物?
香港研究中國歷史的希望
「五位年輕講者話五四,讓我們看到香港研究中國歷史的希望。」講座主持丁新豹教授說了這句話後,台下出席者踴躍提問,討論熱烈,五位講者分別作出簡要的獨到回應。完會後,筆者有感而發,套用黑格爾的一句「歷史最大的教訓是,人類不會吸取歷史的教訓」,這也是歷史值得研究,並且永遠有趣、永遠「有用」之處。教育現場,誰說歷史是不會重複的呢?
原刊於《星島日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