灣仔畫當年 細說集體回憶

本專名為《灣仔畫當年》,旨在畫出灣仔的地區特色,憶述當年情,細說香港人對灣仔的集體回憶和當下感受。

一年之內,筆者出版兩本有關香港18區專著,本書是其中一本,專談灣仔。期望有三:一是廣尋史蹟,史蹟涉及歷史人物、地理位置、街道名稱、建築物特色等等因素,需要與史冊和檔案相結合,增補前人著作,藉此為地區史補白;二是走訪各地,透過田野考察,穿過大街小巷,了解灣仔的中西文化,乃至人情世故,帶出社區的生活點滴,期望灣仔風貌能夠躍然紙上;三是拋磚引玉,希望各界人士參與地區研究,研究香港不同地標,重視香港的特色建築,密切關注地區變化,確保文化傳承。

香港人的保育意識與日俱增,尤其是舊區重建前,每每看見保育人士的身影,而文化圈及出版界支持保育者也不少。他們以拍攝、繪畫、出版等方式為香港留下記錄。當我們看到這些照片或圖畫中的香港舊日面貌,撫今追昔的時候,難道我們不應反問一句:總要到了最後一刻、難於挽回時,才懂得珍惜舊區嗎?於是筆者與彭啤合作,將今日灣仔的地標和一些街道特色記錄下來,在本書中以文字與圖畫並重的方式,附以舊照,以輕鬆的筆觸,講解灣仔古往今來的變化。我們將本專著命名為《灣仔畫當年》,旨在畫出灣仔的地區特色,憶述當年情,細說香港人對灣仔的集體回憶和當下感受。

筆者將本書分成兩章:第一章是講述香港開埠以後,灣仔百年以來的變化,帶出本區內教會工作、洋行林立及華洋共處的特色;第二章是介紹灣仔不同地方富有特色的建築物,地標背後的歷史等,也有一定的研究價值;書後附有「灣仔人物誌」,記錄灣仔古今中外的重要人物。篇幅所限,僅摘要撰述,望能做到上文所說的拋磚引玉,各界人士能夠一起參與地區研究。

承蒙蕭國健教授十多年來的教導,令筆者深受啟發,獲益良多,至深感銘。今專著付梓,幸得蕭國健教授賜序,且得鄧家宙博士的賜序及鼓勵;彭啤別出心裁的畫作及敍述,令專著倍添特色,趣味無窮;天地圖書助理總編輯林苑鶯女士的構思,令專著井然有序,順利刊行;黃駿先生的訪問,令讀者憶起青文書屋的往事,資料詳實;何秋怡小姐協助筆者增潤及校對,令筆者撰述得心應手,澄清史實;筆者謹以序文,特此一併致謝。專著若有不足之處,敬希各界不吝賜正。

藍屋

和昌大押

舊灣仔郵政局

蕭國健:推薦《灣仔畫當年》

灣仔為香港島北岸一小海灣,因名灣仔,灣畔土地頗為狹窄,開埠之前,灣畔少有人跡,只有三數漁船灣舶。開埠初期,該地與金鐘地區合稱下環,1842-1867年間填海,獲皇后大道東、軒尼詩道與莊士敦道間之地。其初,該區華洋雜居。1857年間,因國內太平天國事件之影響,華人南遷避難者眾,多入居灣仔地域。

1857年5月,政府將港島北岸分設九區(Districts),第一區為維多利亞城(Victoria City),境內再分七約(Sub-Districts),其第六約為下環(Ha Wan),灣仔地區位該區內。其時,於環繞醫院山及山谷沼澤地(石水渠街一帶),建廉價(租)樓房。其後華人亦於該地購地建屋。1858年,皇后大道東與灣仔道交界處設東方市場,即今之灣仔街市(今稱「舊灣仔街市」)。1860年間,區內漸成華人商住區。

1880年間,港府將港島北岸分設九區(Districts),第一區維多利亞城(Victoria City)境內再分九約(Sub-Districts),自原本之下環(Ha Wan)約分設第七約灣仔(Wanchai),灣仔地區遂自成一區。1902年於填海土地上建電車行走之莊士敦道。1921-1929年間填海,海岸線至告士打道一帶,竣工後,填海所獲土地發展軒尼詩道及駱克道等地。1940-1950年代,填海工程仍進行,該區為中下收入家庭居所。

1964-1982年間填海,獲告士打道以北之地。1982年後之填海,獲灣仔北(包括香港會議展覽中心) 之地。至20世紀末,該區成為港島東西兩區之樞紐,為商業中心,今日南部依山地帶仍多住宅屋舍,唯沿海新填地域則多商廈。

宇瀚君對灣仔地區之歷史及社會文化甚有研究,除翻查有關該區歷史之典籍及檔案外,於公餘間在區內作廣泛考察、訪問及拍照記錄。現將所獲資料編輯成書,題為《灣仔畫當年》,囑余為序。余以其書內容豐富,對灣仔之歷史發展作詳盡介紹,故特作推薦。

新書簡介

書名:《灣仔畫當年》

作者:柴宇瀚、彭啤

出版社:天地圖書

出版日期:2019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