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學教授新聞與傳播的李家文(Kaman),自然明白人與人之間,要打破隔膜,得靠溝通。而溝通,不是one way的,是雙向、互動的:「溝通之道,在於聆聽。」資深傳媒人Kaman如是說。
Kaman在電視台工作,一做13年,從實習記者做到首席記者,算是獨當一面的了:「其實所謂首席記者,什麼都要做,一腳踢。」不當記者了,做的還是與傳媒有關工作。Kaman在跑前線時,學會專注:「我唸中學,起初是唸女校,成個男仔頭,豪爽,有點粗魯。那件長衫,根本就不能把我們困住。唸預科,在男校讀,又學會斯文。中學時遇到好老師,得到他們的鼓勵,讓我敢向着目標邁進。」
好老師,對一個人的成長,竟是那麼重要的
Kaman不光是出門遇「貴人」,中學時期遇到好老師,大學又得系主任鼓勵,讓她覺得沒有揀錯選讀學系:「還有,我阿婆對我也是勉勵有加,她說不要浪費青春。」都是一句起,兩句止,卻起了極大作用,讓Kaman積極面對人生難題:「好老師,對一個人的成長,竟是那麼重要的。」
Kaman終於遇到叫她害怕的「老師」了:「那是我寶貝兒子啊。」「我對我的學生十分包容,容許他們犯錯。但我對我的兒子,太緊張了,又不夠細心。我有着不少『怪獸家長』的特質,而又不自覺。後來請教一位兒童心理學家。她觀察過我們的親子活動,一語道破我的問題:我是要孩子『陪』我們玩,而不是我們『陪』他玩。還有,我『指令』他做我們認為該做的事,卻不懂與他一起分享他成長期間,學習的樂趣。」
Kaman說如今與兒子一起游泳,她虛心請他教她:「兒子很樂意教我,他開心,我學得也很開心呀。」
「原來我們可以在小孩子身上,學到很多我們早已忘記了的做人道理:想別人怎樣對你,你得先要對人有禮貌,要真誠。我們是個怎樣的人,小孩子冷眼旁觀,最為清楚。我們不可以有雙重標準的呀。」Kaman戒了對兒子說這句話:「你的功課做好了麼?」Kaman承認「時代不同了,昔日老師對我所講的鼓勵話,現今的學生不一定受落」:「對人寬容些,嘗試了解他們的想法,多聆聽,可以拉近與學生,與孩子的距離。」
後記
Kaman傳來與她孩子合照。Kaman說:「我現在162cm,兒子140cm。」對Kaman說:「再過幾年,到他唸中學,就要比你高。」Kaman笑說兒子是她最「怕」的老師。是兒子對她要求高吧:「他健康成長,對我來說,比什麼都來得重要。」
天下父母,都是這樣的吧。
原刊於《頭條日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