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蓮覺苑見證時勢變遷 弘揚佛法初心不變

那個遙遠的年代,讓《東蓮覺苑──香港佛教的傳奇》的作者潘麗瓊感到,宗教所言及的慈悲為懷、眾生平等非紙上談兵,反之以行動實踐,並執行了近百年。

編按:《東蓮覺苑──香港佛教的傳奇》一書早前於書展發布,香港歷史博物館前總館長丁新豹博士、東蓮覺苑董事會主席李焯芬教授、香港大學佛學研究中心前總監及高級顧問釋衍空法師及本書作者潘麗瓊女士出席發布會,並講解東蓮覺苑創辦、普及女子教育及積極推廣佛學之故事,以下是內容撰要:

奇女子突破界限 創辦東蓮覺苑

衍空法師介紹,從東蓮覺苑的起源、創辦人張靜蓉(法名蓮覺)居士的佛心,東蓮覺苑可謂一個傳奇。由張蓮覺小時候拒絕「紮腳」、在「女子無才便是德」的年代,自己要求讀書,張蓮覺一生都在突破種種限制,而她的美貌讓何東一見鍾情,二人誕下十個孩子,並居於太平山頂的何東花園。1930年代的社會動盪不安,第一次世界大戰雖早已結束,中國國內卻正值內戰,她覺得結束混亂狀態必須靠宗教、慈悲和愛。這種佛教想法不如傳統般隱逸,而是選擇入世,所以她創立了香港第一所女子義學──寶覺義學。5年後,東蓮覺苑也正式建成。

張蓮覺思想前衛,東蓮覺苑的壽命甚至超出她本人的壽命,因為她在百多年前已經成立董事會,以規章制度永續東蓮覺苑的運作方式。

成立東蓮覺苑之經過

丁新豹博士由富商何東的傳奇說起。荷蘭籍的父親在他小時候離開家庭,由華人母親獨力撫養長大,所以他十分孝順母親,也因此更認同自己的華人身份,從他穿着唐裝到英國見英皇一事,可見這種身份認同。他當「買辦」由低職位做起,升到總買辦,後來自己成立公司並熱心公益,他成立的基金也為人所耳聞。

張蓮覺是何東兩位夫人之一。1931年,為慶祝何東與另一位夫人麥秀英的金婚之喜,何東各贈十萬元予兩位夫人,張蓮覺用這筆錢完成一直以來的心願,買了跑馬地一幅地皮,成立了對佛教界貢獻良多、對歷史具深遠影響的東蓮覺苑,而「東蓮覺苑」四字已經直接包含何東和張蓮覺二人之名字。

「東蓮覺苑」之命名取至於何東和張蓮覺二人之名字。
「東蓮覺苑」之命名取至於何東和張蓮覺二人之名字。

東蓮覺苑屬於相對小型的建築物,但也無礙佛教寓意之傳達,而且兼具建築特色。那裏的意大利玻璃階磚隱隱帶着中國的特色,而且保存至今,當中的保育問題在書中亦有探討。當時請來馮駿作建築師。馮駿雖然年輕,背景卻殊不簡單。他的父親是嶺南派的大師,姐姐也是著名的畫家,他們的畫作在拍賣會還能見到,而且價值連城。馮駿幼承庭訓,美學的基礎堅實,而他任職的建築師樓當時而言亦非常著名,上海灘中有一半的大廈都是這所建築師行負責,又曾經在興建何東花園時合作,所以張蓮覺便邀請馮駿擔任東蓮覺苑建築師一職,並由靄亭法師督導當中佛義表達之部分。

何東家族廣結善緣 康有為張學良均贈牌匾

丁新豹博士對東蓮覺苑的牌匾最感興趣,認為牌匾可以反映到這個主人的交際圈子,東蓮覺苑裏面有很多牌匾都是香港是獨一無二的,送贈者來自五湖四海,不論是張蓮覺或何東,交際圈子都相當廣闊。首先要說的是康有為,去年是戊戌維新120年,當年失敗以後,康氏由英國人安排來到香港,先在中央警署住了大概一個星期,然後就去了何東家裏住了大概三個星期。他對何東感激至極,因為那時候正是他落難之時,何東除了助他一人以外,亦接濟他整個家庭,使康有為更為感激。康有為臨走時寫了〈贈何曉生書〉,敍述他怎麼落難,亦很感激何東在這個時候幫助他,此書反映出康有為和何東的關係。1926年,康有為送了一副對聯予張蓮覺,除了見得他們之間的交情,亦見得康有為了解張蓮覺是虔誠佛教徒,故對聯裏面蘊藏佛教教義。不過,贈送對聯之時東蓮覺苑尚未籌劃,1927年時康有為便去世了。

來到東蓮覺苑的大雄寶殿會看到更多墨寶,當中最觸目的非張學良的牌匾及對聯所屬。張學良是東北軍閥張作霖的兒子,外號「少帥」,他是東北軍的司令,曾經位高權重,1936年發動西安事變,改變整個中國的命運。張學良和何東家族有密切的關係,中間的聯繫者正是何世禮將軍。何東有兩個兒子──何世傑、何世禮。何東和張作霖向有生意來往,而當時正規軍校畢業的何世禮因為覺得東北軍勢力強大,便跟從少帥張學良將軍的,從此見得兩家之間很有緣份。1931年發生中國歷史上很重要的「九一八事變」。丁新豹有次與何世禮將軍的兒子交談時聽說,那天晚上張學良正與何東在北京看戲,看戲途中接到電話,才知日本人已經來到瀋陽。這便解開歷史謎端,亦可見得何東和張學良或何世禮之間關係非常密切。故此,即使西安事變後蔣介石軟禁張學良至90多歲,何世禮將軍在他獲釋後仍特意到美國陪伴。1996年張學良96歲大壽的時候,何世禮將軍也在美國為他賀壽,他們特別密切的關係正好解釋到東蓮覺苑有很多張學良墨寶之原因。

張學良與何東一家關係密切。
張學良與何東一家關係密切。

1923年何東召開軍閥的圓桌會議,希望他們與其互相攻打,不如坐下商談。當然從今日的眼光會懷疑會議的成效,但起碼何東有這份心意,最後亦有幾個軍閥參與會議。能否談成是另一回事,但當中也有一個有趣片段,原來何東身體一直不好,張蓮覺當時陪伴他招呼這班北洋政要,變相令她和這班政要之間也都建立一個良好的溝通關係,也解釋到成立東蓮覺苑的時候,那些北洋首屈一指的人物,包括黎元洪、徐世昌,都送了牌匾過來,他們的關係亦由此變得清晰。

武昌起義時突然被擁護為總統的黎元洪,曾贈「慈雲慧日」牌匾予張蓮覺,這應該是他在香港獨一無二的墨寶,可惜沒有刻上年代,不過他在任總統的時間就只是1922至1923年。

另外一個就是徐世昌,於1918至1922年任北洋政府大總統。他和香港的關係不錯、跟香港富商的關係也不錯。東華醫院有一塊徐世昌以大總統的名義送的牌匾,而東蓮覺苑的則是以他個人的名義。我們對北洋那段歷史不熟悉,往往忽視了這幾位不簡單的人物,但其實中國整個外交系統就在那時候定下來,一直以來都沒有變,即使民國政府亦依循這套北洋政府定下的系統。

東蓮覺苑內還有一塊很特別的牌匾和對聯,由胡漢民所寫。胡漢民曾做《民報》主編,又是革命黨重要人物,由一開始便隨孫中山做其左右手,成立這個與不同於北洋政府的系統。從這些牌匾可以知道更有趣的而鮮為人知的故事,就是何東和革命黨暗地裏的關係。這甚少提及,只記於《辛亥革命回憶錄》裏面其中一個章節。同盟會成立後有段時間是完全籌不到錢,日子十分艱難,這個時候何東低調捐了一筆錢,而時任香港同盟會華南分會會長的胡漢民當然知道,故與何東有聯絡。我們相信他是在落難期間贈這牌匾予東蓮覺苑。當時他被蔣介石關在南京的湯山,釋放後到廣州途中經過香港。大埔頭的敬羅家塾竟然也有一塊胡漢文於1932年提筆的牌匾,故相信東蓮覺苑的也是寫於相同時期。

胡漢民的牌匾正好揭露何東和革命黨暗地裏的關係。
胡漢民的牌匾正好揭露何東和革命黨暗地裏的關係。

另外就是賴際熙的對聯。賴際熙是晚清著名的翰林院讀書人,清朝滅亡後與一班遺老來到香港,而賴際熙是當中際遇最好的一個,因為他能被香港大學正式聘請教書,而其他的可能只是兼課。1931年香港大學頒發榮譽博士予胡適之時,胡適曾批評整個中文學院都是舊派的知識分子,而當時五四運動進行得如火如荼,而香港仍是舊派所謂遺老。其實他們的學問非常好,也將文化帶來香港。他們跟何家的關係很好,陳伯陶、賴際熙、張學華等經常聚會。

《東蓮覺苑──香港佛教的傳奇》一書作者潘麗瓊也提及一名上海生意人黃震,繪畫、書法造詣極高,17世紀他代表全中國文藝界招呼來到上海的愛因斯坦,而在東蓮覺苑亦能尋得他的畫作。她形容東蓮覺苑有如一個價值連城的博物館,期望這書能補捉那精彩的歷史舞台。

弘法之地 普及女子教育

未有東蓮覺苑以前,張蓮覺曾於灣仔波斯富街辦女子義學。潘麗瓊解釋,當時香港文盲率高,女子讀書的機會僅僅只有約11%至12%,而按當年政府統計,女性工作多為「妹仔」、娼妓,故她希望為貧困女童提供教育機會。

後來搬到東蓮覺苑現址,仍然提供不少學習機會予基層女童,當中記錄幾個人物的精彩故事。在邱燕兒的故事裏,她提及當時來回四個小時上學、幫飯堂洗碗以換取一碗麵作午餐的生活,而老師及何東的女兒亦非常友善,周日會邀請同學到家裏看卡通片、吃雪糕,也會帶他們到淺水灣吃下午茶。吳瑞卿的故事提到何東的女兒和女婿會為她們補習英文,直到她考入中大,並成為英文的專家。那個年代讓潘麗瓊感覺到宗教所言及的慈悲為懷、眾生平等非紙上談兵,反之以行動實踐,並執行至近百年。她感歎:「什麼能夠驅除仇恨或黑暗?其實是愛和光明。」東蓮覺苑80年來作育英才,校友在社會上各自精彩、各有成就。

繼往開來 積極弘揚佛教

東蓮覺苑是港島第一所佛寺。由於位置接近市區,所以它很快成為香港佛教活動的一個重要的中心。李焯芬教授講述因為張蓮覺及何東的人物關係,聘請了不少內地著名的高僧來港說法,如民國時期的「三虛」──太虛大師、虛雲老和尚及倓虛長老。其中倓虛長老40年代末來港建成弘法精社及華南學佛院,為戰後香港及海外培養僧才。今天,弘法精社仍是東蓮覺苑的道場。透過觀察高僧在香港為佛教所做的事情,便可了解東蓮覺苑當時的重要性。這些高僧在香港吸引不少信眾,於是東蓮覺苑也開辦佛學班,培養人才為佛教作出貢獻。香港佛教聯合會創立會址也定於東蓮覺苑,種種歷史的因緣足以說明它對香港佛教早年發展的關鍵作用。

說到今日的弘法工作,李焯芬指出,東蓮覺苑除了在僧徹法師主持下做弘法利生的工作外,也有辦佛教班等佛教文化事業工作,比如過去辦過兩場音樂會,去年更有管弦樂團在内表演。除了在跑馬地會址舉辦活動外,荃灣弘法精舍及柴灣雲來集也是活動場所。如果佛教將來要繼續發展、造福人類,人才培養是非常重要,所以東蓮覺苑多年來支持教育工作,如衍空法師在香港大學主持的佛學研究中心,東蓮覺苑作為中心的長期合作夥伴、其中一個主要贊助者。東蓮覺苑也積極參加不少外地佛學課程發展和支持工作,包括加拿大多倫多大學、英屬哥倫比亞大學、以至一些美國、泰國的大學,希望透過教育讓更多年輕人接觸佛法,幫助他們生活更快樂、更自在、更有智慧,再做更多弘法利生事業。

李焯芬說道今天的年輕人少看書、主要從網上取得訊息,如果要做好弘法工作,網上弘法也是不可或缺的部分。東蓮覺苑多年前已倡議開辦「佛門網」大型網站,更新各類佛經智慧以及活動內容。東蓮覺苑除了做弘法利生、法事活動之外,也重視網絡及大學的佛學教育、或稱作生命教育,這亦是東蓮覺苑多年來希望做好的工作。

李焯芬教授指,教育可讓更多年輕人接觸佛法,幫助他們生活更快樂、更自在、更有智慧。
李焯芬教授指,教育可讓更多年輕人接觸佛法,幫助他們生活更快樂、更自在、更有智慧。

本社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