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7月14日,香港法住文化書院前副教授袁尚華博士應邀為青年人主講題為「亂世中如何找回自己?」的講座,節錄內容如下:
各位青年朋友:
不經一番寒徹骨,哪得梅花撲鼻香?
近日發生激烈的社會運動,大家都身心疲憊,可能覺得好絕望。我要告訴大家的第一句話:「無論發生什麼事,都是好事!」
為什麼?因為這是你們生命成長的一次磨練;經歷過這大時代,大家將會長大很多。各位青年朋友,人生要過的關很多,無論如何,我們的心,要永遠正面,永遠不失希望!因為我們還有許多成長進步的空間!
讓時代的洪爐把我們認真鍛煉一次。但先記住,我們要過得這考驗,我們一定要裝備好自己,最重要的裝備,首先是思維能力,不要只用一個角度去看問題、不要先入為主、不要人云亦云,要保持清明的頭腦!
現在,圍繞大家身邊有許多尖銳的矛盾,無論如何,不要將自己迫去牆角,這不會有助我們的理想,相反,首先只會傷害自己。無論走到哪裏,成功與失敗,也不用絕望,視一切為自己成長的磨練就可以了;不經一番寒徹骨,哪得梅花撲鼻香?
愈亂,我們愈要保持清醒!
將這次社會動盪,作為成長的考驗、磨練,讓我們打開心扉,去感受社會、了解時代。看見的一切,所有的痛,都逼着我們去思考,為什麼社會會如此?什麼是公義?什麼是良知?什麼是道德?什麼是對?什麼是錯?…….一次又一次,累積的反思,將一點一滴引導我們走過這場大變局。
問自己一個問題:在這件事裏,究竟自己學會了什麼?
請暫時將自己從運動的大潮裏面抽身,必須明白,古往今來,社會運動、群眾運動,必然混雜許多意見、許多主張、許多價值觀,無休止捲進其中,我們很容易喪失自己。
社會運動一開始,可能很單純,例如五四,學生上街示威、工人罷工,至今100周年,開始的時候,只是反對第一次世界大戰列強瓜分東北的不平等和約;但不久,運動即變調,不同的價值觀捲入,五四最後變成新文化運動、反傳統、破壞文化根基,它開始只不過是反對巴黎和約而已。
今天一開始只是反修例,但不同的利益、勢力,已急不及待伸手,好快將面目全非。我要提醒大家:群眾運動初心可能很單純,也有它的理想性,但人心混雜,異化之後,形勢就會很複雜,而且危險;許多價值觀、爭議,甚至利益集團,各自鑽營,再沒辦法分清對錯是非,自己也會被撕裂。愈亂,我們愈要保持清醒!
群眾運動是群眾發起的,數量決定成敗,到激情主導時,理性是沒有話語權的;當人人舉手,你身處其中,必然跟着舉手;人人吶喊,你必定跟着吶喊,群眾激情會融化你,很難再有獨立的思維判斷。群眾是巨大的集體意識,個體很難守住個人理念,不容獨立思考能力,集體意識會吞沒個體,我們將會徹底失去主體性。
數量與真理 兩代人的價值落差
人數多,充滿激情;價值觀、是非對錯的爭論,最終由數量決定。數量推論出真理,這是民主制度的核心操作;投票時,票數代表真理。但很可惜,這在邏輯上並不成立。
數量推論不出真,當然,亦推論不出假;數量與真理,完全是兩個不同的範疇。中世紀的歐洲,人人都認為地球是平的,但地球會否因為所有人都認為它是平的,而變成平的?真理,需要獨立的根基。當我們失去獨立思考能力時,我們為之生為之死的真理,將會離得我們更遠。
香港由50年代起飛,60-70年代發展,至今剛剛半個世紀,基本上,半個世紀以來,大致上講,香港不斷進步,安定繁榮,傲視國際。港人過了50年的富裕生活,香港是福地,她保護我們,避過了這半世紀以來,整個世界多多少少的天災人禍。也許數十年來,我們過慣了安樂的日子,我們已失去了苦難意識、危機意識,對好多東西,容易視之為理所當然,忘記感恩。
這場運動,在起點講,源於香港社會內部矛盾,以及中港兩地在許多生活方式、價值觀上的分歧,背景範圍相比於如當年日本侵華,那時候家園盡毀、妻離子散、命懸一線的慘況,同那種國家民族大義的情懷,年輕的大家,可能很難想像。這確實是上一代與年輕一代,價值背景上的一個巨大落差,我們要同情理解。
大家要記住,時代變,但有些價值,永恆不變。大時代中,我們更需要有歷史意識。《易經》說,物極必反,禍福相倚,治亂相隨,幾十年穩定過去了,就有幾十年動亂,沒有永遠的長治久安,沒有永遠的幸福快樂。這不是宿命,而是人必須有高瞻遠矚、通古今之變的智慧。
眼光要大,思想才有出路
人生有此機會,讓時代的大火燃燒自己,是好事,煉鐵成鋼,雖然苦,但值得;好過傻傻地舒舒服服活一輩子,根本沒有機會反省社會、反省人生,乃至為國家民族的未來,多少做一些貢獻,亦不知歷史文化為何物,就會是多麼地蒼白。
不要用狹隘的視野看香港,不能把香港抽離出歷史,眼光要大,思想才有出路;香港人的思想有出路,香港才有出路。一個人,如果只看到自己,最後一定封閉,自閉是一種病,內心矛盾與孤獨,最後就會爆炸。絕望,是因為心靈的格局不夠大;發狂,原於缺少真實的自信。
一切社會運動,起初一定是理想主義,沒有理想,是無法呼喚這麼多人參與的;沒有理想主義的情懷,不可能鼓動民眾。人有理想主義的情懷,因為人類內心深處,都有本性光明的性情。我們要守住這點善良性情。
但是,光有善心,是不夠的,我們還需要智慧。有智慧,才不會被人蠱惑。廉價的同情很容易,悲憤的衝動亦不難,最難的,是在這些之前,先有深度的思考。當我們高呼「自由萬歲」之前,不妨先問自己,究竟什麼是自由?自由有多少種?自由好在哪裏?為什麼好?為什麼不好?如果我們都不懂,那我們自己實在都不知道我們到底在抗爭什麼?
對生命,我們要有真實的同情。香港人是可憐的,我們的成長,教育只是職業教育,中環價值支配一切,從小到大,沒有人教過我們如何做人?如何了解人生?如何認識不同層次的價值追求?聽來聽去,就是讀好書、好成績、賺錢、買樓、做個成功人士、嫁個有錢老公……。生命扭曲、性情壓抑,人人內心,都有強烈的空虛無力迷惑感,直到有一天,忍無可忍,轉成憤怒,爆發出來,就一發不可收拾了,現在我們都看到了。
年輕人愛理想、爭取公義、不平則鳴,絕對值得同情和守護。但年輕人不應該將理想變成炸彈,炸彈只是引爆自己,跟別人同歸於盡,這是死亡。理想不是死亡,理想是一種價值創造。年輕人應該努力將自己變成燈塔,在黑暗的大海裏,照亮別人,為失去方向者,指引航路。
真心真意期望各位青年朋友,在這亂世裏,為香港出一分力,使她變得更好。如何可能?我們首先要有拔乎流俗的胸襟和識見,要有看穿歪理迷思的慧眼,要有對社會、對家國、對人類的大情大義,我們的生命,就會發光發熱。如果我們自己都不能好起來,世界又怎麼可以好起來?世界可以好起來,首先因為我們自己先好起來。在這紛亂的時代,十年磨一劍,幫助我們的家、我們所愛的香港涅盤再生!
!doctype>作者簡介
香港法住文化書院副教授、教務長、研究生輔導長(2003-2016),法住機構董事(2012-2016),新加坡喜耀文化學會總幹事(2007-2016),馬來西亞喜耀文化學會總幹事(2009-2016),香港法住文化書院講師(1995-2002),香港喜耀小西灣幼稚園校監(2016-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