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蒙之學 始於禮義

一塊好布料,若沒有好的裁縫剪下第一刀,也做不出漂亮的衣服;人生也一樣,從童蒙教育開始,就需慎重以對。

鄰近泰國的馬來西亞,慈濟的幼教辦得非常好,許多家長都向老師反映:孩子回家後變得很有禮貌,很懂得生活規矩!

良好的童蒙教育,並非一昧哄騙,應說幼童聽得懂的話,用巧妙的譬喻、溫婉的言詞,讓他們願意歡喜接受道理,吸收善法。

例如馬來西亞慈濟幼兒園的老師為了教育小朋友惜水的觀念,刻意暫停供水一日,並用問答方式引導孩子:「小朋友,今天沒有水。但是上完廁所要洗手,才能來吃東西。」「沒有水怎麼辦呢?」「我們是不是自己去提水?」

於是老師教導孩子如何挑扁擔,兩人一組,一前一後合力挑水。小小身軀走起路來搖搖晃晃,好不容易挑一趟水回來,還要小心地倒入儲水桶,才不會濺灑出去,功虧一簣。

老師也藉機教育禮讓與付出的觀念:「水,不只是讓你一個人洗,還有其他弟弟妹妹,大家一起洗。」辛苦挑來的水,要分給別人共同使用,既培養同學愛,孩子也因此得到付出的歡喜。

手洗好了,則分享節約用水的方法:「戶外的小草、小花也會口渴,怎麼辦呢?我們可以一水多用,將洗過手的水用來澆花。」讓小朋友們親身體驗,明白水資源得來不易,也能帶給家人疼惜物命的想法。

從中學習生活的智慧

多年前,幾位曾任校長的慈濟人代表慈濟教師聯誼會前往馬來西亞參訪。當地慈濟幼兒園在園內開了家小店,讓孩子體驗如何當小店長、小廚師,幾位校長也向我分享孩子如何從中學習生活的智慧。

當有客人進門,孩子們拉開椅子,請客人就坐,一位繫着領結,拿着記事本的小服務生隨即問:「請問客人需要些什麼?」校長們原以為是扮家家酒,想不到是真的,廚房裏還有小廚師切菜、洗菜,做漢堡、三文治。

校長們分坐好幾桌,每桌都有人服務;一會兒之後,餐點就端到桌。小服務生問校長們:「要不要教你們唱〈供養歌〉?」大家誠懇地回答:「好,請教我們。」在慈濟的教育理念中,用早、午餐前唱〈供養歌〉,用晚餐前唱〈感恩歌〉,希望從中啟發孩子對萬物的感恩心,幼兒也不例外。於是孩子請眾人合掌,一句一句教唱。

用過了餐點,小服務生來結帳。他們有特製的菜單──若客人點了果汁,就在果汁處打勾;若不會寫數字,就畫上識別的記號。而且用的是真鈔,不是玩具代幣,藉此可以認識貨幣。

後來老師問:「今天賺多少錢?」「賺了錢要做什麼?」大家紛紛表示願意捐出救助更需要的人。在遊戲中,孩子學習如何做事,同時啟發願意布施助人的心。

一塊好布料,若沒有好的裁縫剪下第一刀,也做不出漂亮的衣服;人生也一樣,從童蒙教育開始,就需慎重以對。

原刊於《有禮達理──人文素質的涵養》,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釋證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