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 Apr 06 2025 15:41:38 GMT+0000 (Coordinated Universal Time)

港孩:輸在起跑線

這幾天是假期,與老伴逗孫為樂,相處時間多了,更深入了解老伴這大半生是怎樣與小孩子相處,反思中,驚覺港孩成長的限制……
這幾天是假期,與老伴逗孫為樂,相處時間多了,更深入了解老伴這大半生是怎樣與小孩子相處,反思中,驚覺港孩成長的限制。
 

「人在心不在」的親子時間

 
第一個場景是一個住宅區的小型會所,裏面有一間大房,是小孩子的歡樂天地,地方不大,但堆滿兒童玩具,有塑膠造的屋子,大型積木,橡膠製推車等,裏面有十多個二歲至八九歲的小孩子在尖叫追逐,或者扭打一團,細心觀察,有些成人在旁抱着嬰兒,撥看手機,似乎對奔跑追逐的個體們不大留意,也有些女傭在牆角坐地談笑,成人與小孩子分成數個小群體,各自追尋自己的樂趣。
 
我留心觀察小孩子們的玩樂過程,發覺中間有不少問題,其一,若某些獨特的玩具,被一些小孩子霸佔的時間長了,其他的便會走過來爭奪,其間有暴力及「埋堆」建立地盤的現象。
 
其二,被霸佔了的地方或物資,更多的時間是閒置着,沒有人有分享或維持秩序的念頭,扭打或哭叫聲偶有發生,但成年人也無暇理會,或許是每日的常態,只有我這個偶然停下來觀察的人會在意吧。我呆了一會,沒奈何地與老伴攜孫他去。
 
第二個場景是同一個場景,只是今天現場寧靜得多,只有一個成年人帶着一個三歲多的小男孩在場玩耍,但我們的兩個小孫加入後,生態起了大變化,兩個小孫兒女每逢玩什麼玩具,那個小男孩都會走過來搶奪霸佔,但得到了,便丟在一旁,顯然醉翁之意不在酒,旨在搶奪為樂。
 
小孫兒女唯有多次退避,但那小男孩却步步進逼,而他的父親眼角也不正瞧一下,仍是那一個固定動作:撥弄手機。有一次那男孩與小孫女在爭奪一些玩具時有身體接觸,小孫女被弄哭了,老伴有些氣惱,說了對方一句:「不要弄痛我的孫女」,男孩的爸便發作了:「小孩子的問題由得他們解決……」,老伴說:「孩子自少便要教的」,對方說:「他只是三歲多些,慢慢教也可以……。」事後我老伴說:「他似乎不曉得三歲定八十呢﹗」
 
以上一些片段串連起來,我有一定的擔憂,給傭工照顧的小孩,缺乏一些家庭裏應有的教導,似乎已經是鐵一般的事實,但有父親陪同一起玩耍的個案,又顯示我們的年青父母,受西方自由文化的影響,以為小孩子應自由發展,他們長大,便會自然地曉得解決自己的問題,這想法也有一定的偏差。我心裏連連嘆息。
 

補充作業就是家庭學習?

 
第三個場景在一間商場裏的大型書店。不走走你不曉得,現代化的書店真是令人目不暇給。彩色繽紛的圖書、小禮物、精緻文具、影音產品、應有盡有,閒逛着,走到一個人頭湧湧的角落,正驚訝什麼圖書這麼吸引?原來是售賣「補充作業」的攤位,只見父母們在這裏東翻西揭,一大疊的拿走去付錢……。最近在一個座談會裏有一位小學校長與同工分享:家長是教育學生時最需要說服的伙伴,他說了一些案例,話說他在學年終結時訪問了每班考第一的三十個學生(他管理的小學有30個班),問問他們在家裏有沒有做父母為他們額外購買的補充作業,結果是有28位同學的回答是「沒有」,他把這個結果多次向家長們顯示,才得到少許正面回應,他慨嘆,最要保存的是孩童們的學習動機,他的研究發現最成功的學生是每次做完功課後便大量閱讀圖書的兒童,他說在校內正大力推動閱讀,收效卻微小,為什麼?他說:培養閱讀小一開始已是遲。
 
第四個場景是另一個研究教育施政的座談會,其實是一個幼教界的吐苦水大會,幼稚園的校長們不約而同列舉不少實行學券制後的難處。我回想在回歸前,我們視幼稚園教育是「學前教育」,可有可無,由於沒有公帑資助,自生自滅,幼兒教育素質十分參差,尤記得當時只要是初中畢業,便可擔任幼師,師資培訓十分缺乏,約在1999年起,才確立幼師的入職條件起碼是中五畢業,並要接受在職培訓,這幾年學券制施行後,對學校施政及老師資歷的要求才大幅提高。但又產生大量適應上的問題,展望將來,15年免費教育的推行,還是漫漫長路,年輕幼師流動性高,缺乏資深老師,幼稚園素質起伏會很大,而大部分幼稚園缺乏康樂活動場地,這問題相信短期難以解決,幼兒運動量低,肥胖問題一連串……
 
這一切一切,我研案後判案:港孩輸在起跑線。
 
如何扭轉這局面?做父母的,尤其是幼孩們的父母,不要以供應食宿玩具,有傭工、幼師代勞便把自身的育兒責任束之高閣,這寶貴的幾年若不身教言教,悔之晚矣。

馮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