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故中共領袖毛澤東愛讀歷史,他有一首詞《賀新郎‧讀史》云:「人猿相揖別,只幾個石頭磨過。小兒時節,銅鐵爐中翻火焰,爲問何時猜得?不過幾千寒熱。人世難逢開口笑,上疆場彼此彎弓月。流遍了,郊原血。
「一篇讀罷頭飛雪,但記得斑斑點點,幾行陳跡。五帝三皇神聖事,騙了無涯過客。有多少風流人物?盜跖莊屩流譽後,更陳王奮起揮黃鉞。歌未竟,東方白。」這跟他另一首詞《沁園春·雪》表達的意思相似,都是「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到底讀歷史有什麼用?
今年7月20日,城市大學出版社假香港書展舉辦了「香港史:從源起、五四到現在」講座,嶺南大學協理副校長及歷史系教授劉智鵬教授、城市大學中文及歷史學系副教授及副系主任陳學然博士出席,浸會大學歷史系教授譚家齊教授作為對談主持人,三人以歷史研究者的角度,分享了歷史中香港的角色、五四運動對香港的影響,以及對於從讀歷史的角度看香港今日的社會事件,以下節錄自講座討論的內容:
譚:譚家齊 劉:劉智鵬 陳:陳學然
譚:研究香港史,有幾個問題無法不去思考:一、香港的定義是什麼?二、 香港的範圍應包括香港、九龍、新界,還是僅指香港島?三、如果「香港」指涉的範圍包括港、九、新界,香港歷史又應從什麼時候說起?
「五四」距離香港並不遙遠
劉:今日是2019年7月20日,過去出現過無數的7月20日,但今年的7月20日很特殊,原因是今年恰逢五四運動100周年。香港人看數目字也特別有意思:例如有了澳門1966年的一二三事件,就有1967年香港的暴動;有了1919年的五四運動,又有1976年的四五天安門事件,再有1989年六四事件。作為學者,我讀歷史算是比較冷靜,接近冷血,面對許多時情似乎已無動於衷,原因是在歷史的故紙堆中,死多少人都見過。第一件令人印象深刻的是秦趙長平之役(公元前260年),秦軍如何「坑殺」40萬趙國降卒,當時想了很久。現在我們有同行專門研究戰爭史,由他們解答這個問題,相信會相當精彩。
我們研究歷史的,最擔心後繼無人,但回歸後有個可喜的現象,就是湧現了大批對歷史,特別是香港史有興趣的年輕人,探索了許多新題目。例如,「五四」這個話題,我們一直以為香港距離五四很遠,但近年的歷史研究說明了香港人也有投入到五四運動中來。
中美貿易戰是「冷戰」續集
為什麼要讀香港史?我們不妨換個角度看,就當我們不是香港的居民,而是住在世界上某個地方,打開地圖一看,有個城市令我們特別感興趣,那就是香港,一個世界級的城市。這個城市是怎樣發展成今天的模樣,是很值得探索的。
讀香港史,就等於讀了一遍中國近現代史,也就讀了一遍東亞包括東南亞的歷史。如果再看遠一點,把香港嵌入整個十九世紀西方資本主義、殖民主義等的發展脈絡中,我們便是世界史的一部分。遠的不說,就說二戰後的「冷戰」,香港也扮演了一個重要的角色。如果大家看到香港最近的局面,有更深層次的思考,也不必感到奇怪。如果讀過冷戰的歷史,今日應該是冷戰的餘緒、「續集」或2.0。中美貿易戰香港夾在中間,從全局看就會明白香港的重要性。
香港文學從「墮落」到「大有希望」
陳:我是中文系出身,算是半途出家研究香港歷史,一開始研究的是思想史,即是研究唐君毅、牟宗三等人的思想。大約六、七年前,尤其是2012年「反國教」運動後,當時思考香港何去何從的問題,讀到劉蜀永教授(嶺南大學榮譽教授)研究香港的著作,對於殖民史觀的糾正和批評,給我很深刻的印象。比方說,最早研究香港史的未必是中國大陸或香港的人,反而是殖民地官員或英國學者,他們帶着一種殖民史觀看香港。但是,當我去讀香港文學的時候,發覺為香港文學定位很困難。香港這個城市,隨着《中英聯合聲明》簽署之後何去何從?不管你說「我城」、「失城」,還是「傾城之戀」,這個城市好像沒有國籍,香港文學似乎進入不了國家文學史書寫的視野中。讀劉教授的書,知道早在鴉片戰爭前,赤柱已有逾7000人居住、早在唐朝,屯門已有2000名駐兵。從前輩的著作看香港史,令我思考如何突破固有的史觀,而不直接繼承殖民史觀。因為殖民史觀只告訴我們,香港「開埠」前只是一個小小的漁村,英國人來了以後才變成一個國際金融城市,中間的敍述則很簡約,但香港的歷史遠非這樣簡單,九龍城還有一個「宋王臺」呢!
由於我不是歴史學出身,因此看歷史往往帶來自己的興趣、自己對時局的關心去思考香港的問題,因此,我也會看「大國史觀」。在「大國史觀」的敍述中,香港在回歸前同樣不值一提,例如回歸前的香港文學,往往被視為墮落的,反映醉生夢死、充滿慾望的生活,看不到明天。回歸之後,香港文學便「大有希望」,事實是否如此?
「傘運」、「反修例」呼應「五四」?
我最近也研究「冷戰」,令我感覺到香港獨特的地方,是歷史不斷地循環,例如2014年的「雨傘運動」,彷彿呼應1919年五四運動中打傘呼籲抵制日貨的9名學生,他們從中環歌賦街出發,打着寫上「國貨」字樣的油紙傘,經威靈頓街、皇后大道及德輔道遊街,結果在皇后大道與文咸街交界(今天的蓮香居附近)被捕,其後進行了一周的審判,中間也有學生、市民示威遊行,警方如臨大敵要拘捕他們。五四運動北京有「火燒趙家樓」,幸好香港還未有人放火(編按:近日已有示威者投擲汽油彈,企圖放火燒警署),但北洋政府的交通部長(陸宗輿)和駐日公使(章宗祥)辭職,而香港政府有沒有人因為社會事件辭職呢?你會發覺一百年間,很多事件都很類似。因此,我是帶着興趣多於學術來研究歷史,當然,在大學工作,學術也是重要的。
中學讀香港史有助往後人生
譚:如果我們看歷史看得夠深,當知鬧哄哄是香港常態,我們看到當下的亂局也不會大驚小怪,反而會冷靜思考我們應該做些什麼,或者思考香港可以有怎樣的走向。這樣,我們讀香港史,或許能夠培養對事情更加深入的理解,不會被眼前激烈的言論或事件影響。我希望讀歷史會讓人更有智慧,對事情有更深入的理解,不僅是看表象,而且能夠看出背後許多的事情。傳統上,香港中學有中國歷史和世界歷史科(或稱西史或歷史科),近年我們把香港元素加進去,希望學生在理解世界大局的同時,對於本土也有個立足點,可以從本土出發看世界。中國人的傳統智慧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由近及遠,如果我們在中學時期,對香港歷史有一定的了解,必會有助我們的人生。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