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推行持續專業發展,師訓與師資諮詢委員會(下稱師訓會)(於2013年6月重新命名為「教師及校長專業發展委員會」)於2003年為各科師擬訂出「教師專業能力理念架構」。當中對中文科老師的專業發展架構包括了六大範疇27項目。架構所列的六大範疇是:
- 中文本科知識和技巧
- 中文科教學法 (讀、寫、聽、說、文學、文化、品德、自學、思維等能力的教學法)
- 中文能力 (教師應用專業語文溝通能力)
- 專業素質和態度 (教師對課程抱有的批判性態度及對閱讀與寫作抱有的持久性興趣)
- 一般專業知識和技巧 (了解各種教育理論及教學策略,並能應用於教育研究及教育政策上)
- 專業操守
隨着教改的發展,上述的架構對教師專業能力的發展,顯然有點與時代脫節。「從前先進,不等如現在先進;現在先進,不等如將來先進;將來先進,不等如永遠先進」,試看今天的新高中課程和中學教育文憑試的校本評核,你不難發現,教師的持續進修,除要在教學法的創新外,更要讓學生愛上中文。同時,面對校本評核,教師的個人學養,影響學生對語文的興趣與態度,更影響老師在學生心目中的形象。語文教師的持續專業發展,除了「教與學」、「學生發展」、「 學校發展」及「專業群體關係及服務」這四大範疇外,更需要的是個人學養的持續發展。
個人進修層面存不足
「學習的專業,專業的學習」,這是師訓會進行教師專業發展的口號。按照師訓會的建議,教育局要求教師每三年進行150小時的持續專業發展活動。這150小時的專業發展,包括個人進修和與學校業務有關的專業發展活動,作為教師和學校共同努力的方向 (師訓與師資諮詢委員會文件撮要,2003年11月)。計劃開始至今,歷經十多年了,配合這計劃,個別學校在三年發展計劃的周期內,會就學校面對的問題及發展方向,邀請專家或學者到校主持工作坊或講座,讓教師參與與「學校業務發展」有關的專業發展與專業交流。對於配合專科專業的個人發展,老師要「持續本科的專業發展」,進行個人進修,就得於課餘或假期,參加教育局、專上學院甚或出版社舉辦的工作坊,賺取聽講證明,積累進修時數。按教育局近年所舉辦的工作坊,最多老師參與的是與「學與教」及「評估」有關的工作坊,這些工作坊,對教師走進課堂,有一定的幫助,然而,在「個人進修」方面,卻存在不足,教師的感覺是為工作而進修,甚或沒有個人進修的感覺。
筆者最近整理在教育學院執教時的資料,發現當年師訓會對「中文科老師的專業發展架構」的一份討論文稿(參見附件一),筆者細味這份討論稿的內容,思考當下中文科的教與學和學校的情況,覺得這份討論稿所提出的範疇,實在很有前瞻性。筆者覺得這份討論稿的持續專業發展精神,可以說是對中文科老師的「內外全科」的持續發展,更是配合「學習的專業,專業的學習」的專業持續發展。然而,雖云「近年, 香港教師的持續專業發展,蔚然成風。雖然教師工作繁忙而複雜,對於許多教師來說,個人的進修學習、校內的業務研究、校際的專業交流、專業團體的服務等等,已成為生活的一部分。」(同上)但擺在目前的事實是,教師的工作真很忙,「時日無多」單是花在參加工作坊的交通時間,也是「不菲」,最理想的協助教師進行專業發展,就是有足夠的支援,例如代課老師及高度自由的進修範疇。
「教研集」屬可行替代方案
筆者絕對相信我們的教師都具有專業發展的意向,但若教師為了專業進修學習時而「聞雞起舞」,教師實在不勝負荷。同時,對於為賺取聽講證書而無奈出席一些他們覺得「聽了無益,不聽有害」的工作坊或講座,倒不如讓教師發表個人專業研究結果。學校的「教研集」是一個能讓教師進行「學習的專業,專業的學習」的平台,而且是校本發展的專業平台。國內極為重視教師發表有關教研的文章,他們的文章被視作職稱評級的考慮之一,配合老師的個人喜好與個人進修的喜好,為何教育當局不建設「教研平台」,讓教師投稿,並以此計入教師持續專業發展的時數?鼓勵教師安在家中,或安在學校與同事進行研究,把研究寫成文章,拋磚引玉。筆者建議一篇文稿(以1500字計算)當作六小時的專業進修時數。教師的持續專業發展,實不應限於「教與學」、「學生發展」、「 學校發展」及「專業群體關係及服務」上,個人的發展,也是推動老師樂教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