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岩松:書中有待人處事的智慧 知時需要歷史的耐心

面對時事的發展,要有歷史的耐心;面對個人的發展,要有提升的方法,而不是原地踏步,希望每個人都能在書本裏找到更好的自己。

編按:中國著名作家及媒體人白岩松於2019年香港書展主講《讀書、閱人、知時》,以下是內容撰要:

今天,在座各位都可以是社交平台,一機在手,可以隨時隨地在微博、twitter上發布消息,讓自己成為傳媒。在這個時代裏媒體本身可能在縮小,但全世界每個人每個行當都不斷地在加媒體屬性。特朗普成為美國總統標誌着美國最大的新聞機構正在向twitter轉移。當今最擁有新聞自由的機構就是特朗普twitter,就在拜登宣布參選的那一刻,他的twitter能在短時間內發布了六到七十條帖子。

私媒體成為傳媒的最大挑戰

人類歷史上第一個私媒體是從個人電腦開始,今天取而代之的是手機。手機的隱私也變得愈來愈重要,從數字密碼、圖形、指紋、到人臉識別加鎖發展。換言之,這個屏幕已經成為人的重要隱私,我們已經心照不宣地不去看人家的屏幕,下意識地對別人的手機屏幕有一種保護。因此,這對決策者和傳播者來說就非常具挑戰,人們在看八卦還是看八項規定你能管嗎?世界還能以傳媒為主決定收看收聽什麼嗎?各傳媒者從此必須增加自己的吸引力與誘惑力來讓人選擇看你,而不是天然就擁有影響力。

在拜登宣布參選的那一刻,他的twitter能在短時間內發布了六到七十條帖子。(Donald J. Trump Twitter)
在拜登宣布參選的那一刻,他的twitter能在短時間內發布了六到七十條帖子。(Donald J. Trump Twitter)

過去主流媒體是指有着悠長歷史及其價值觀的媒體機構,現在要加多一句話:在主流場上擁有主流的影響力。不管你有多長的歷史,甚至多大的背後勢力,如果你邊緣化,沒有吸引力,還能叫主流媒體嗎?而你怎麼才能成為時代下的主流媒體、主流價值觀、主流歷史、主流影響力呢?那就要擁有主流的傳播能力。

我曾經在《白說》說過一句狠話:「現在傳媒人剛學講故事,晚了!再不會講故事,死了!」

一本《紅樓夢》只八十多回,一份報紙只有幾頁,它們都是有邊界的。所有大編輯家都是建立在有邊界的條件上,即使有時那個邊界時好時壞並不如人所願,所以才要修剪文字體現個性,這就是邊界的好處。然而,進入了互聯網時代沒有了邊界。以前電視台體育直播,播了英超播不了西甲,別人就會罵你只有一個電視台,無論你播什麼,看不到的人都會罵。如今,一打開互聯網,所有比賽同時直播,再不會存在邊界的問題了。

接下來互聯網就出現了兩大變化:第一、邊界的功能在減弱,它不優化,因為什麼都裝得下,良莠不齊;第二、愈海量愈同質,不再是我有別人沒有,而是別人有我沒有就是犯錯,所以我們手機上會看到十秒之內有十幾個不同的平台在給你推送着同一條新聞。所謂無邊界的互聯網並沒有如預期般出現各具特色,萬馬奔騰的美好局面,反向幾個巨頭靠攏,而這幾個巨頭並非因為新聞能力很強,只是資本比較雄厚而已。

知識不等於智慧

注釋《道德經》的陳普英老先生有一次很凝重地跟我說:「你一定要告訴年輕人:知識不是智慧。我們現在獲取知識太容易了,大家就以為自己什麼都擁有。」當我們進入海量訊息和沒有邊界的時代,知識是最基本及常態化的東西,學生甚至不用老師都能獲取知識。可是,我當老師最大的感慨是:「你們幾乎什麼都知道,但為何像是什麼都不知道呢?」如今人們在手機時代裏誤以為知道就可以了,站在十字路口上過了十年,身邊所有人都走了,但自己仍在原地。

在多媒體的朋友圈裏都是自己最熟悉的環境,人們只會跟自己同等高度、志趣相同的人交往,內容也是相近的訊息。我在教研究生的時候常強調:「要喜歡不喜的,要接受變化」,在求學的時候「不喜歡」才代表陌生的領域,「喜歡」往往是你的舒適圈,很順暢就是你已經熟悉的模式。「變化」是你意料之外及智慧體系之外的東西,接受它才能帶領你提升。我常跟學生說:「一本書再不喜歡看,也請忍耐看30頁」平時我們看書看了3頁就不看了很大部分原因是你覺得陌生與不適應,但能看到30頁後,你就會被它帶過去,才能吸收營養,真正地提升自我。好書是在沙礫中掏出來的金子,它高於你,才能提升你。現在愈來愈多人竟然放棄了高於自己的金子,滿足於平地上的麻藥,打發時間。西方有位作者說過一句話:「手機帶走了人們的無聊,卻也順便把無聊有關的偉大東西一併帶走。」

讀書是與有智慧的人做永恆的老朋友,它永遠不會嫌棄你。(Pixabay)
讀書是與有智慧的人做永恆的老朋友,它永遠不會嫌棄你。(Pixabay)

在無邊界的手機時代 更要提倡讀書

讀書是為少數人準備的,但它帶領人們向前走。有很多人悲觀地嘆到:「哎呀,中國人現在不看書了」,我卻反問:「中國人什麼時候看過書?」。建國的時候,中國文盲率超過80%,到了50年代,內地有兩個偉大的進步——男女平等與掃盲。今日中國,文盲率低於5%。古代書本掌握在少數人手裏,所以知識等於財富。1938年代,中國最有影響力的報紙《大公報》發行量達八十萬,那有全民讀書嗎?全民讀字嗎?沒有。

我覺得中國人讀書時代現在才開始。如今中國人吃飽了,把自己吃成世界糖尿病、高血壓第一大國。接下來中國人不就是要跑步減肥了嗎?當錢與幸福是在兩個不同的領域上,腦海中就會有另一個變化。你覺得中國人改革開放40年只有物資上的變遷嗎?未來,中國人會有謹慎的需求,而這些需求才是更難實現的。這40年就是中國人從數字能衡量的目標從數字無法衡量的目標的過程,例如尊嚴、幸福感、國民自由等等。這是任誰也攔不住的,14億中國人慢慢洗牌的過程。所以我說:「要有歷史的耐心。」

愈是資訊沒有邊界的時代,人們天天在玩手機,讀書愈要成為一部分人自發的選擇。將來讓你在社會上打拼,變得更優秀的是智慧而不是知識。人人都知道上善若水、天長地久,但知道有什麼用,誰知道其中的意思呢?

比如上善若水是老子認為嬰兒、女人和水最靠近道,水是順應萬物而不爭,待在別人不願意待的地方。為什麼江和海為百谷之王?因為海平面是零,比誰都低啊,水納百川,萬物總歸大海,那麼為人該高還是低呢?老子談到大國為下。大國不是為上,天天俯視着別人,愈是大國愈要向下,難道對於今天沒有啟示作用嗎?水是最柔弱的,但什麼才能戰勝水呢?最利的劍刺水有用嗎?另外,老子說出生入死是說人一出生就走向死的道路,長壽者十有三,短壽者十有三,其他是本來長壽,但為了長壽做了很多事就變了短壽者。這才是智慧,才會對你有啟示!

天長地久是因為萬物總有榮枯,只有天地不是為自己而活,是為了世界而活,所以才能長久,體現了另外一句話──無私為大私。這句話助我度過了中年危機,當你真無私了,你得到的才是最多。

智慧不是說你知道了就能解決,只有讀書才能知其然並知其所以然。一本書不是表面的400頁,而是每一頁都在提升你,就在不知哪一點上就把你提到另外一個層次,你就在好奇中與智慧相遇。在朋友圈愈來愈大,朋友愈來愈少的時候,讀書才是與有智慧的人做永恆的老朋友,它永遠不會嫌棄你。

面對時事的發展,要有歷史的耐心;面對個人的發展,要有提升的方法,而不是原地踏步,希望每個人都能在書本裏找到更好的自己。

本社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