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 Apr 01 2025 20:18:36 GMT+0000 (Coordinated Universal Time)

以史為鑑——從通識教育談教材評審

教育局作為教育政策的制定者,教育目標的監控者,是不是該讓教師教得放心,學生學得稱心?筆者建議教育局應恢復當年勇,認真評審走進學校的教材。
近日城中熱烘烘的教育話題,相信非通識教育莫屬了。筆者從教事教育工作40多年,從沒聽聞把課程檢討提上立法局作為辯論的議案(雖然是沒有約束力的議案)。通識教育卻開了先河。筆者對於立法會的議員對課程提出檢討的感覺是:一則以喜,一則以悲。喜的是,立法局的議員開始關注我們的下一代學什麼,也關注相關教材的發展;悲的是,這個議案遭到否決,原因不在於議案對香港教育理念施行的成效,而是政治角力的結果。筆者對政治一向冷感,但對於政客就議案的爭辯的重點只在政見,不在課程,真的有「何方圓之能周兮,夫孰異道而相安?」之嘆。作為語文教育工作者,看到這場「立法局的歷史性議案」,也開始對教我們的語文教育的教材和學校的學習環境,有點點的思潮。
 

教材質素參差 間接令學生語文水平下降

 
教育局自推行課程改革以來,語文的產出定位,便從以往的「道」變為「能力」和「工具」,加上教育局對教材的審核,愈來愈流於程序化與寬鬆,對教材所選用的篇章,沒有作出深入的審核,此情況尤以小學的語文教材為甚,更沒有針對教材與課程目標的成果與效能作出研究。這見諸於中小學同學的寫作表現,可見一斑。
 
證諸過去三年的中學教育文憑試,中文科被稱為「死亡之卷」,更是鐵證。於是,前線的老師,在教育局進行的分階段檢討的時候,紛紛表態,要求恢復範文考核。課程發展議會與考評局在討論後,也「從善如流」,決定於明年的中四,設定12篇必考範文。對於在取消考核範文十年後,重設考核範文,筆者的唯一感覺是「何必當初」﹗
 
外國的一句諺語說得好,”Don’t throw the baby out with the bath water. When you’re making a change, save what matters to you and dispose off the rest.”  課改時取消範文考核,發展校本課程,沒有保留 baby,更沒有對教材進行評審,結果是語文水準的滑落。今天當局對通識課程和教材的處理,正是走當年處理語文課程與教材的舊路。「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教育的主事者,實有認真研究課程成效的必要。
    
「課本課本,一課之本」,教師能自我增的是課本,能優化課堂教學的也是課本,學生能認真學習的,是有考核範文的課本。若怕學生「死記爛背」,這是杞人憂天,因為評估的設計,主導了學生的學習取態與方式。教育當局實應重視課本的質素。
 

把關不足 禍害深遠

 
隨着科技的發達,及提倡電子教科書,筆者大膽預言,當局對教材的控制,將更為困難。教材的失控,將影響能教育目標的達成。目下的教育,是傳媒教育的盛世,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甚至社會教育,都被傳媒教育打下來。對於掌握基礎教育的教育當局,若對孩子所學稍有疏忽,其後果堪虞。筆者當年在出版社任職,編寫教科書的時候,出版社的總編,在把教材送審的時候,誠惶誠恐。那時所評審的,除了高要求的內容外,更旁及教科書的物理屬性,小至用紙的選擇,字體的大小,都是「黃榜」(評審要求)的評審項目,若過不了「黃榜」教育局將不建議學校採用。今天的所建議的電子教材,校本教材,有考慮其物理屬性嗎?教育團體出版的「教材套」,符合「黃榜」的要求嗎?有關而不好好的把,變成議案,是福耶?是禍耶?
 
教材主導學與教,這是不爭的事實。至於教學策略及班級經營之術,是任教老師的專業技巧。我相信,我們的教師是有心有力的,他們對學生不會不「諄諄教誨」。個人與教師的接觸,感受到他們最怕的是沒有教材,「滿園春色無課本,空有丹心育新人」。教育局作為教育政策的制定者,教育目標的監控者,是不是該讓教師教得放心,學生學得稱心?筆者建議教育局應恢復當年勇,認真評審走進學校的教材。
 

梁振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