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耀在3月29日已蓋棺焚化仙去,在此對其蓋棺論定,是其時矣!
三大負面評價
從其1950年代中開始參政以來,愈早期,對他的評論,負面愈多。愈到後期,卻是正面的評論愈多。頭十年,他所處的政治鬥爭很紛亂,手法多以強硬示人,尤其是在1960年代黨內分裂後,林清祥與方水雙為首帶領大批黨員出走,另行成立社會主義陣線。在加入馬來西亞聯合邦的1963年新加坡議會選舉,社陣高層包括林清祥、方水雙、ST巴尼等在選前被捕入獄,罪名是有馬共嫌疑,選後也有社陣當選議員被捕坐牢,還有大批的社陣幹部繫獄。儘管拘捕政治犯是聯合內政部的權力,但李與其人民行動黨卻是這波政治拘捕的最大受益者,因此社陣與其支持者對他一片罵聲,指他為「獨裁者」。
在這同期間,李成立人民行動黨到1961年黨分裂前,李與工運和學運團體關係密切,以工運出身的林清祥、方水雙、ST巴尼等工運首領便是李的建黨夥伴。中學聯大罷課與示威失控,不少學運領袖被政府拘留,李以大律師身份義務為學生辯護,其辯才折服不少學生與工運人士,敬其為英雄。1959年當選為自治政府的總理時,李還向英政府提出要求將其獄中的林清祥等十多位黨要釋放,否則拒絕上台執政,英政府退讓,釋放林清祥、方水雙等6人,其他政治犯仍被扣留。無論如何,李還為此被敬重為重義氣的領袖。可是黨分裂後,林清祥等再度入獄,李在舊日黨人心目中卻成了不仁不義之徒。
除了黨爭被人作出負面評價外,在處理華文教育與傳媒的問題上,也相當被人非議。作為人口七成六的華人,其母語被置於英語之下,南洋大學用華文教學也被視為英語不逮,得不到政府的要求,而強行用英文取代華文,最後還將其改為「理工大學」,去名「南洋大學」,被慣於用華文華語的華人社會視為「數典忘祖」,甚至視為出賣華文教育的「二毛子」。
在傳媒方面,也因為拘捕《南洋商報》的總編輯仝道章、總主筆李星可、老闆李有成,以「煽動罪」入獄,接着還立例規定私人擁有媒體股權不能超過3%,因此迫使兩家華文報的大股東失去控股權,也失去辦報的話事權。最後轉變為兩報合併,股權公開上市,由公共公司的專業管理人員參與公司業務管理,其他編輯與採訪人員一律強調要「專業化」,不能「政治化」,再加上將「破壞名譽」的賠償法律由十萬元上調到千萬元以上,這對新聞工作者壓力很大。
再加上李強調傳媒要負起維護國家利益的責任,對政府作出建設性的報道與評論,報人有責,反之刻意對政府及其施政作出破壞性的報道與評論,便會受到嚴厲監管。為了與媒介爭辯新聞自由的是或非,李接受國際新聞組織與著名報人的挑戰,其中最著名的一次「舌戰群雄」是在赫爾辛基的傳媒大會上公開評價新聞自由的短處,指外國媒體在新加坡收買報人策反政府,不是新聞自由的正道。他以新加坡被法庭控訴罪名成立的真人真事力陳新聞自由之外,是李反擊媒界攻擊為自己改革傳媒作出最具膽識的一大辯護,因為他具有辯護律師的豐富經驗,大會也拿他不下,反而使他得到不少正面的評價。到了九十年代,當建國基業打下了基礎,國家安全的壓力鬆懈下來後,李對傳媒也較能輕鬆待之,他在這方面的負面新聞也大為減少。
總的來說,他的負面評價多來自上面所述黨爭、處理華教與傳媒三方面。現在他已蓋棺,受其害者,自不會對他有所改觀。局外人能為此代他說好話的,也不是易事。
三大社會建設
說到他的好評,最為人稱道的當推他在建國的重大建設工作方面,不但具有高見、有膽識、能力排眾議、能用人、又清廉、有紀律,其中對人民最有實惠的建設當是:
第一,建立建屋發展局,全力做到拆除貧民區,將窮人安置在條件遠比其他地方的公優良的組屋,並以最低收入的家庭也能負擔的價錢賣給戶主,時至今日連中產階級也被安置的組屋,已達八成人口之多,而且還分上中下不同中產收入去界別組屋,其他兩成住戶則由政府拍賣土地讓私人發展商去提供豪宅,這一來上中下不同階層的人家都各得其所。建屋發展局將土地、建材、工程設計、屋邨規劃等一應工作都加以統籌,將房屋發展所得收入,悉充國庫。又賺錢又能照顧最基本的民生福利,又能全面提升每個屋邨社區的生活素質,這是李建國以來最受肯定的豐功偉績。
第二,建立中央公積金,確保每個工作人口都能終其一生的工作收入都有可觀的儲蓄。這個儲蓄計劃的優點是勞資雙方依月入的薪酬以某個百分比撥入公積金,資勞雙方各出一半,經濟好的年頭可高達個人收入的三、四成,最少也會有兩成。以22歲到67歲的45年的工齡計,建國五十年印證,新加坡工人的儲蓄,在政府公積金計劃落實下,退休後真可說無憂無慮不擔心老無所養。工人把儲蓄放在政府手中嚴格管理,還保證年息5%回酬,政府則將此巨額儲蓄投資在國營公司,為國家打造財富,個人與國家利益雙全,這是舉世沒有其他國家能比得上新加坡的。李生前身後能被許為「造福人民」,可說是實至名歸。
第三,在發展教育為國家栽培人才的成就,也廣為人稱道。在殖民地時代,新加坡教育仍算落後,除了英文教育外,其他巫文、華文與印度文教育都得不到政府資助。建國後,李以實用去考慮,大力發展英文教育,全部入學年齡學童由小學到中學九年強迫教育,並創立各種技術學校,將九年後的教育加以分流,善作因才因實用施教。到了九十年代更大事開發大專教育,為了經濟走向高科技與各種專業的人才需求,更向國外,尤其是中國招攬人才給予優厚的獎學金,然後派往外國著名大學或在本國深造,成績斐然。李在這方面的功勞也很受稱道。
總之,在出殯前多達144萬多人等候長達十小時排隊去瞻仰其遺容,出殯當天冒雨沿途送別的人群也超過150萬,平均有三分之一的國民抽空向他致敬。外國政要稱他為當代政治偉大領袖的也不乏其人。可見蓋棺論定將他評為功遠大於過,應是中肯的定論。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