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耀走了,新加坡能再好下去嗎?

最考驗李光耀的頭十年的最根本問題是如何為新加坡建國定位,要成為一個共產國家,正如馬共所要的嗎?要成為一個華人國家?要成為一個種族優先權的國家?要繼承英國遺留下來的自由經濟資本主義國家?
李光耀在3月22日凌晨三時辭世,新加坡國內外都關心的一個問題是,沒有李光耀,新加坡能夠繼續維持高增長的經濟與高度法治的安定嗎?本文且試以這問題作出討論。
 
在李光耀參政的頭十年(1955-65)所處的政治環境,事實證明,他確是在當時所有參政的同僚中,有過人之處,無論政治遠見(vision)、戰略策劃、政黨組織與領導、情商(EQ)與幹勁、法律學識、口才與急才、個人紀律操守、廉潔等,都把對手比下去。這很不簡單,因為他所處身的頭十年,面對到的國內與國際形勢非常凶險。
 

李光耀掌權時的四大問題

 
國內有兩大煞星,一是種族問題,一是獨立建國問題。前者因着殖民地統治結束在即,換言之政權將出現真空,建國後政治與經濟權力如何重新分配,早在李離英返國前已在巫人、華人、印度人之間開打,種族暴動已不絕如縷,理性談判早已空間很有限,各族都在動員拼個高下。
 
後者所見到東南亞國際形勢,以武力反殖反帝不在話下,難纏的還加上民族解放與共產解放有交集,反帝與反資又難分黑白。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誕生,1946年開始美國實行反共圍堵政策,越南先是反法,後來反美,戰火愈燒愈旺,1954年萬隆會議也在印尼召開,一個左傾的印尼對着一個右傾的馬來亞,新加坡國內馬共與左派政黨也都捲入了這個冷戰的鬥爭。
 
李光耀在此頭十年要探出頭來,委實不易。考驗他的最根本問題是如何為新加坡建國定位:要成為一個共產國家,正如馬共所要的嗎?要成為一個華人國家?要成為一個種族優先權的國家?要繼承英國遺留下來的自由經濟資本主義國家?所有這四大國家定位的問題,後李光耀時代的新加坡領袖不需面對,可是李光耀卻不得不面對,因為每個問題都會迫使新加坡走入死胡同。
 

一、與共產主義割蓆

 
就以第一個問題便涉及了國家的意識形態的選擇。若選擇共產主義,當時馬共已把英國和馬來亞蘇丹王國打成對立面,要取得政權以共產主義為國家意識形態已無可能,新加坡無論是加入馬來亞聯合邦或自行獨立建國,不但得不到英國和平轉讓政權,馬來西亞也不可能看着新加坡成為他們的「第二個古巴」!想通了這點,李毅然捨棄共產主義,並強勢告誡人民行動黨的左翼黨員要和共產組織切割。
 
為了讓黨內和工會組織的左派勢力找到另一個意識形態的出路,李在英倫唸書時,曾接觸過那裏的費邊社的社會主義俱樂部,知道英國的工黨提倡社會主義以緩和資本主義衍生的社會矛盾,因此提出了民主社會主義,即在政治上實行英制的國會民主選舉制度,經濟上建立國營公司,以減少私營企業獨攬國家財富,以及資本主義自由競爭所滋生出來的貧富矛盾。當李提出這主張時,黨內仍逃不掉出現大批幹部與黨員退黨潮。這打擊不但挫折不了李,反而加強了李的鬥志,轉而向工會爭取支持。因為他手上掌握了政府的政策與資源,作出了種種優惠工人與工會組織的待遇,最後由他一手創立的全國總工會(NTUC)抽空了當時盛極一時的團結工會(SATO)。打從頭十年成功爭取勞工與選民的支持,李在1965年獨立建國後便更專心一意地推行了民主社會主義,把許多較為賺錢的生意都成立國營公司,一路下來,為國家賺取大財富,也就有本錢做到社會主義概念下的社會均富了。
 
新加坡萬事俱備,要「蘭規曹隨」其實不難。(亞新社圖片)
新加坡萬事俱備,要「蘭規曹隨」其實不難。(亞新社圖片)
 

二、英文為主,華文為副

 
第二個問題說到是否要建立一個華人國家,因為新加坡人口有七成六是華人。正是因為太多華人,當1946年英國建議馬來聯盟計劃(Malayan Union Scheme)時,馬來半島聯盟成員拒收新加坡入盟,怕的是有了新加坡,聯盟的總人口會變成華人多過馬來人,以一人一票民主選舉國會,對華人有利,因此將新排除在外。有了這個經驗,李不但小心處理華人佔絕大多數的新加坡問題,而且還刻意將華文學校「去漢化」(desinization)。在英殖時代,華人自資辦校很盛行,華文教育由小學、中學到大學一條龍,發展強勢不下於英校。李掌政後便從官方語文下手,他將華文、巫文、興都文與英文都列為官方語文,但除華文與興文之外,巫文多了一個地位:國語,英文也多了一個名堂:工作語文。用巫文當國語可減少華人國家的外關,用英文為工作語文可討好西方國家,堵住西方排華的矛頭(澳洲有一位學者曾著書稱新加坡為「第三個中國」),又可方便做國際貿易。
 
為了強行打消華人社會的抗爭,李在其《回憶錄》裏談到因為他建議要全面將南洋大學去漢化,甚至改名為南洋理工大學,因為怕華人指此為消滅南洋大學,內閣成員一致反對,但李仍堅決去馬,他在書上透露只他一人贊成。在頭十年華校師生與董事會曾因反對而鬧了不小的政治風波,都被李一一克服,時至今日新加坡雖然仍推行雙語政策,但其他母語都比不上英文,華校也真的是今非昔比!
 

三、說服華人立種族平等之志

 
第三說到種族平等,反對優先權的問題,李的頭十年碰到的最大挑戰,是加入馬來亞聯合邦後,來自聯邦政府與其執政黨的施壓。李提出「馬來西亞人的馬來西亞」,以此來爭取種族平等,這一來便觸及馬來人在憲法規定下來的「馬來人特權」,李在競選時以此為政綱在馬到處宣傳,種族問題立呈緊張,全馬包括新加坡都爆發種族衝突,全國各地戒嚴,最後經英國認同讓新加坡脫聯自行建國。
 
這樣一來,反而使李及其人行黨擺脫了種族主義的風險。馬來人在新加坡只有14%,但李仍不敢掉以輕心,「去漢化」以明其種族平等之志,不以多數決求取種族和洽。李最大的成功,是其成功說服華人跟着他的政策跑。
 

四、以民主社會主義立國

 
最後說到建國後的經濟定位,李能夠在頭十年舉目,在沒有一個東亞國家有過社會主義經濟成功的實例下,決心以民主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去吸取經濟哲學,是因為他從北歐看到了其可行性很高。北歐的挪威、瑞典、丹麥都實行社會主義經濟體系,並卓有成效,國泰民安。為了表示向其看齊,還特別申請加入其「社會主義俱樂部」(Socialist Club)。李決心建立國營公司,50年下來,至今已不下百間國營企業,所有和民生有密切關係的行業,像眾多基建無不為國家壟斷。而由於他厲行反貪、提倡專業和守法守紀,這些國營公司今天已成為充實國庫與民共享的財源。
 

有錢有制度,何患之有?

 
總之,李光耀的頭十年所處的政治、經濟、社會環境極為艱險,當時其他的政黨與領袖有不同的想法與主張,但都被淘汰出局。時至今日,東亞環境已是另一種景觀,新加坡周邊也時移勢易,國內的環境也大大改觀,基本上已可說是「塵埃落定」。
 
一個已well established的國家,需求更迫切的是技術官僚的專業管理,不是革命性的政治領袖。因此新加坡可以負擔得起失去李光耀,因為無論是意識形態,與國家基礎制度的建設都上了軌道,都有了定位,蕭規曹隨不難也!何況新加坡的國民所得已超過人均55,000美元,並朝向70,000萬美元邁進,中產階級家庭只繳11%的各類稅,得回政府給予的利惠有20%,低下階層家庭繳9%的稅,得回27%的利惠,其他房屋、保健、教育、國防、交通、民生等眾多機制都已上了軌道,有專人,有錢,有制度,何患之有?
 
 
原文刊於《信報》,獲作者授權發表。

鄭赤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