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落中環都爹利街的世界畫廊,是香港最具歷史的現代藝術畫廊。在開始訪問前,唐奇兆先帶領參觀畫廊。畫廊陳列的韓志勳、夏碧泉、徐子雄等藝術家的水墨畫作,令他既驕傲又敬仰。
朱毅勇是唐奇兆最欣賞的藝術家,1957年出生於中國西南部城市重慶,畢業於四川美術學院繪畫系油畫專業。唐奇兆在1990年代於世界畫廊看到朱毅勇1980年的作品《父與子》後,一看難忘。
香港會計師公會會員、世界畫廊的財務經理唐奇兆,對朱毅勇也有點情感上的聯繫,因朱先生於1980年代受到病患困擾。「我也在80年代大病了一場。」唐奇兆患有先天疾病,在醫院留醫近兩個月才能恢復工作,自此他學會放慢腳步。他說:「我得要好好照顧自己。」
談到在畫廊工作,要說回70年代。那時唐奇兆渴望修讀藝術,但無奈夢想得不到父母的支持,不願支付藝術學院的學費。他說:「父母希望我成為白領,當工程師或建築師,而不是藝術家。他們認為當藝術家難以維生。」
唐奇兆盡孝,順從父母的意願。中學時代,他唸簿記會計,之後在當時的香港理工學院(現為香港理工大學)修讀夜間會計課程。然而,命運注定他與藝術世界結下不解之緣。
有五年時間,他一邊在李湯陳會計師事務所當核數主管,一邊上夜校。「我主要為中型公司或上市公司的聯屬公司處理審計和稅務。」於1977年,他遇到世界畫廊創始人兼主席蘇法烈(Fred Scholle),這位德美商人剛在三年前創立了這家畫廊。當時畫廊隱閉在中環奧卑利街一幢大廈的二樓,Scholle邀請唐奇兆加入畫廊管理財務。
世界畫廊專業代理國際著名現代及當代中國藝術家的作品,並為新一代才華横溢的藝術家策劃個人展及群展,創作作品包括布面、紙本、雕塑、攝影及新媒體等,致力培育及推廣優秀新星。畫廊亦提供博物館規格的裝裱定制及藝術修復服務。
巴塞爾藝術展是本港其中一個最大型的年度藝術盛會,2013年於香港首次舉辦,世界畫廊一直參與其中,亦有到海外藝術展參展。對於3月舉行的藝術展,唐奇兆十分期待:「巴塞爾藝術展吸引很多世界頂尖畫廊到來,帶來不同風格的藝術家傑作,是我們年內的重點工作。」
唐奇兆於1970年代投身會計行業,參加國際會計師公會(英國國際會計組織)的考試。就在1997年香港回歸前,他以該會的會員身份,轉換成為香港會計師公會會員。唐奇兆回憶道:「香港會計師公會是本港最大會計組織,廣受市場認可。我的老闆Scholle很高興,他說:『你終於獲得本地的會計組織認可。』」
唐奇兆的職責是監督畫廊的藝術品買賣。他說:「對於買賣哪幅作品,我未能給予意見,但我能建議畫廊投資多少錢,或何時暫停投資。作為財務經理,我要看緊購買高價作品的現金流,亦要就畫廊參與各種國際藝術展給意見。」
唐奇兆認為會計師的技能,對他在處理棘手的工作時幫上不少忙。「我運用會計和財務知識管理公司的資金流,務求達到最佳投資回報。」

香港藝術的盛放
1970年代至80年代初,香港經濟騰飛,愈來愈多人開始購買畫作,造就本港藝術界也盛放起來。隨着業務擴展,世界畫廊需要更大空間,遂於80年代初遷往更利好位置,落戶中環荷里活道26號中區警署(即現時大館古蹟及藝術館)附近。
畫廊遷往荷里活道後,銷售額倍增,約十年後於1988年搬至太古廣場;再過19年後,在2007年中移到律敦治中心現址。
唐奇兆還記得協助畫廊變成地鋪時的興奮。「我是會計師,但對裝修設計是一個新手。當時我們決定將畫廊分成三層,我老闆認為我瘋了。顧客最先進入的,是陳列畫作的小展示區,之後是較高層的展覽區,以活動屏風來展示更多作品,第三層則是裝裱服務專區。」
裝裱服務至今仍是畫廊的最核心業務。早年它佔畫廊的六成收入,唐奇兆估計現時約佔五成,經過裝裱的畫作可售得更好價錢。在80年代,香港只有數家定制裝裱店,而需求則十分大。有見裝裱服務佔畫廊生意重要比重,Scholle赴外學習裝裱技術,回港後將技藝傳授員工。
唐奇兆說:「Fred Scholle很了解外國人市場,明白他們喜愛已裝裱好的畫作。畫作經過裝裱,襯托好畫框,看上去截然不同,自然能叫價更高。」
裝裱業務是畫廊的穩定收入來源。畫廊不是每天都能賣出畫作,但裝裱服務則有穩定訂單。
唐奇兆在畫廊位於鴨脷洲的辦公室上班,不時走到樓上8000呎的裝裱工作室。他說:「我們有約十名裝裱師傅,我喜歡跟他們一邊談天,一邊欣賞畫作。沒有裝裱業務,我們買不起那些藝術品。」

打出名堂
隨着每次搬遷,畫廊的生意都拾級而上,香港的藝術市場亦百花齊放起來。唐奇兆說:「香港人愈來愈富裕,很多人發現投資藝術品比將錢放在銀行更明智。有些畫作更已升值三倍或以上。大部分買家買畫不只為了裝飾觀賞,而是為了投資保值。」
畫廊致力提拔藝術家,投資培育、助他們出國,在發掘國內藝術家方面贏得名聲。他表示在培養藝壇人才上,是畫廊總監楊永金(Kelvin Yang)的功勞:「Kelvin生於內地,對國內市場非常熟悉。他常與那裏的藝術家交流,當他們認識了我們後,便推薦給其他朋友。」
今天與藝術家洽談合作,已不再像70年代般。在唐奇兆加入畫廊的年代,中國藝術家喜歡一次過出售一批作品,以獲得流動資金。時移世易,至90年代,隨着中國藝術品的需求增加,藝術家逐漸爭取更好條件。他說:「那時的藝術家很窮,家裏藏有很多畫作。他們不想只賣一、兩幅或寄售,所以我們會一次過購買一批作品。」
唐奇兆相信藝術能讓人放下繁囂、洗滌心靈。他希望其他會計師能領會和欣賞藝術。他說:「有時候想放鬆心情,我會看畫。每次欣賞一件藝術品,我都有不同領會,視乎我用什麼想像和心情去解讀作品。即使你不買畫,也可以欣賞一下,讓心情輕鬆下來。我建議會計師百忙中亦抽些時間觀賞藝術品,有益身心。」
本文首發於香港會計師公會會員雜誌《A Plus》2019年第3期,本社經授權編譯刊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