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已在上幾期「教評心事」中向讀者介紹Deal and Peterson (2016)提及學校領導在重塑或強化學校文化的角色。在本期「教評心事」中,筆者嘗試探討家校合作關係對學校文化的影響。
家校合作素來是學校工作重點之一,建立家長和學校的夥伴關係,透過教師和家長之間的溝通和了解,可以消除彼此的隔膜,以建立緊密的聯繫,一起解決學生學習上的問題,藉着交流學生在校情況和家庭生活,促使學生有良好的學習表現;家長亦可成為學校的義工,善用本身的專長以協助其子女和其他學生學習,又或可以自己的專長或興趣支援教師,為學校增添人手助力;家長亦可向學校反映對教學方式丶活動計劃丶課程內容等意見,以改善學校的政策,提升教育素質,又或參與學校行政管理政策的制訂,共同教育下一代。
可惜部分校長和教師可能對家長與學校的聯繫有錯誤的印象,這種印象影響學校與家長之間的聯繫。 不少教育工作者認為家長不積極接觸學校或不參與學校活動是因為他們可能對孩子的教育漠不關心,亦可能是因為他們懶得參與,或是兩者兼而有之。 Deal and Peterson (2016) 則認為大部分家長都沒有這樣的想法,其實他們對孩子的教育都非常感興趣,只是不知如何接觸學校及恐怕令老師誤會而已。
許多學校普遍地採取一些方式接觸家長:例如家長手冊、家長夜、家長午餐小聚、家校座談會、家長講座、家長通訊、家長諮詢委員會、家長中心等。可是這些方式可能只是表面功夫,並未真誠切實地與家長溝通及增進彼此的了解,表面功夫無法吸引家長與學校建立彼此關係。學校必須與家長接觸並聯繫。Deal and Peterson (2016)認為學校文化相當的一部分可以受學校與家長之間的聯繫而影響。雖然某些校長認為聯繫家長是浪費時間,不如做一些直接與教學有關的事情,然而這些與家長接觸的努力不一定是徒然的,學校走多一步可以讓家校合作走更長的路。
學校內部和外部的互動文化
大部分高效能學校內部都有很強的凝聚力。學校內部有凝聚力本是好事,卻容易令學校逐漸與家長及社區隔離,出現排他性的現象。換句話說,這些學校成員較為注重內部的事情,對校外的事情較少主動關心。在這些學校,學校教職員向心力很強,將家長拒於千里之外,例如某些教職員使用其專業語言、溝通方式及充滿學術味道的教育理念或口號,往往令學校的教職員和在校外的家長之間造成嚴重的分化。建立一個有凝聚力的學校社區意味着塑造一種能夠觸及每個人的文化:學生、教師、員工、學校領導、家長和社區。
學校領導需要建立「象徵性的連繫」(Symbolic Bonds)連結學校所有的持分者,各方成員需要共同努力,不單讓學校取得辦學成果,亦需為學校創建一個以信念、希望和信心彼此共享的組織。做到這兩點需要每個人的積極參與。學校領導需要敏感塑造內部文化的同時,也必須將學校與家長和社區其他成員聯繫起來。
家長參與的程度取決於許多因素。其中一個最重要的因素是學校文化有多大程度可以接受家長參與。從本質上講,學校其實是一個具有高滲透的開放性系統,意思就是學校不可能跟家長及校外社區完全隔絕。
雖然大多數學校都傾向於口頭上說家長參與子女教育的重要性,但學校在促進與家長之間的關係並不總是很有力的。Smrekar(1996)曾對家長參與學校進行研究,發現學校很多時有三類家長:
- 忠誠的夥伴 (Committed Partners):這類家長對學校非常忠誠及信任,任何情況都給予學校物質上及精神上的支持;
- 愛管閒事的入侵者(Meddlesome Intruders):這類家長對學校大多猜疑及不信任,經常向學校投訴及批評學校事務,對學校行政有很多意見;
- 分散注意力的缺席者(Distracted Absentees):這類家長不積極接觸學校或不參與學校活動,他們可能對孩子的教育漠不關心,又或是因為他們懶得參與。
Smrekar(1996)發現這種差異很多時不是因為家長本身的態度,更多地與學校的文化有關。理論上,家庭和學校之間的溝通渠道應該可以暢通地交流不同學生的資訊。不幸的是,家庭和學校情況很多時都聯繫不足。部分問題是學校未能完全掌握家長及學生們的家庭生活現實,就是家長日常需要為生活而掙扎。校長和教師可能對處於學校社區的家庭文化特徵和差異缺乏足夠敏感性。事實上,校長和教師對基層人士、領取綜援或少數族裔家庭所面對的日常生活挑戰並沒有太多了解。
學校需要通過互動、建立關係和舉辦活動與家長建立緊密聯繫。學校必須安排時間與家長談論及講述他們孩子的故事,分享當中的苦與樂。這些聯繫需要建立平台讓家長在經歷艱難時期分享擔憂和痛苦,亦可分享美好時光。有些校長刻意舉辦定期家長聚會,讓大家一起喝咖啡或茶,讓家長可以聊聊學校,分享故事,加強關係,校長開放性的對話和真誠的態度建立了聯繫並打破家校間的障礙。
成功的學校文化可嘗試以下列方法加強:
- 召集(Convening)──招聚家長進入學校,與教職員和學生會面,增加了解。
- 溝通(Conveying)──使用多種溝通渠道與家長溝通,例如進行家訪、發送電子郵件、打電話,也可利用手機應用程式(Apps)發送簡短的正面訊息,或發出邀請參與活動的訊息等加強與家長溝通。
- 參與(Collaborating)──賦權家長參與校政規劃、決策和實踐新計劃,促進家校合作,共同參與校政。
- 引入資源(Conspiring) ──透過家長籌款,以增加學校資金,亦可透過家長認識當地企業並從中獲得資源,促進商校合作。
- 共同創造 (Co-creating)──利用家長和社區組織的創意,製作電視、網上節目或短片為學校宣傳,並為學校增添炫目的對外形象。
- 慶祝(Celebrating) ──對那些對學校有貢獻的家長舉辦儀式表達肯定和欣賞,同時也支持家長團體為學校工作人員舉辦儀式表達肯定和欣賞,相互欣賞促進彼此信任。
透過上述方法,學校可與家長及社區增強聯繫,以達致互惠互利和彼此欣賞的目的。家校合作關係可以一方面對學校文化產生正面的影響,另一方面也可產生負面的影響。學校領導必須密切留意家校合作關係對學校文化的影響。在下期「教評心事」中,筆者將探討如何建立正面積極的家校合作關係,期望可以促進學校文化的正向發展。
參考文獻:
Deal, T. E., & Peterson, K. D. (2016). Shaping School Culture. John Wiley & Sons.
Smrekar, C. (1996). The impact of school choice and community: In the interest of families and schools. Alba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