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芾是宋代大約與蘇東坡、黃山谷同時的書畫家,天資聰敏,臨池功深,書法出入古人而自成面貌,與蘇軾(東坡)、黃庭堅(山谷)、蔡襄合稱「宋四大家」。
過去經常有人問及米芾之「芾」的讀音問題。按:米芾之「芾」,《廣韻》共三音:(一)音沸,說解云:「毛萇詩傳曰:蔽芾,小皃。」(二)音貝,說解云:「小皃。又方味切(按:即沸音)。」(三)音弗,說解云:「草木盛也。」「芾」字此三音之說解,皆與《詩經.召南.甘棠》「蔽芾甘棠」之「蔽芾」有關。
〈甘棠〉是一首懷念召伯的詩。召伯就是召公奭,曾輔佐周武王滅商。相傳召伯南巡,曾在甘棠樹下聽訟斷獄,勸農教稼。其後農享其利,人樂其庥。老百姓思念召伯,睹樹思人。於是作者賦〈甘棠〉一詩,以抒思召伯而美其政之深情。詩中勸人不要砍伐,不要攀折那象徵召伯遺愛的甘棠樹。
全詩共三章,每章三句。首章云:「蔽芾甘棠,勿翦勿伐,召伯所茇。」次章云:「蔽芾甘棠,勿翦勿敗,召伯所憩。」第三章云:「蔽芾甘棠,勿翦勿拜,召伯所說。」大家可以見到,〈甘棠〉一詩,重章疊句,每章只換二字。而「蔽芾甘棠」一句,則於每章首句都出現。「蔽芾」一詞,有不同的解釋。毛傳曰:「蔽芾,小貌。」朱熹《詩集傳》則云:「蔽芾,盛貌。」可見上述《廣韻》三音之說解,皆與《詩經.召南.甘棠》「蔽芾甘棠」之「蔽芾」有關。
取「黼黻文章」之意
從前讀書人都會讀《詩經》,並且大多都會讀〈甘棠〉一詩,因此米芾之「芾」,不少人讀作「沸」。唯米芾初名黻,字元章。《說文解字》:「黻,黑與青相次文。从黹,犮聲。(分物切)」「黻」音「分物切」,與「弗」同音。「黻」字說解為「黑與青相次文」,即黑色與青色相間的花紋。「黼黻」一詞,見於《尚書.益稷》篇。孔傳:「黼,若斧形;黻,為兩已相背。」孔穎達疏:「黼若斧形。〈考工記〉云:『白與黑謂之黼。』〈釋器〉云:『斧謂之黼。』孫炎云:『黼文如斧形,蓋半白半黑似斧刃白而身黑。』黻謂兩已相背,謂刺繡為已字,兩已字相背也。〈考工記〉云:『黑與青謂之黻。刺繡為兩已字,以青黑線繡也。』」《舊唐書.文苑傳上.楊炯》:「黻者,兩已相背,象君臣可否相濟也。」清代阮元〈釋黻〉則認為當為兩「弓」相背,阮元〈釋黻〉云:「說黻者曰:兩已相背戾。而自古畫象則作亞形,明兩弓相背戾,非兩已相背戾也。兩弓相背,義取于物,與斧同類。兩已之已何物耶?然則各傳注所言兩已者,豈非兩弓相沿之誤與?《漢書.韋賢傳》師古注曰:紱畫為亞文;亞,古弗字也。師古此語,必有師傳,非師古所創。」阮元研精究微,其說可從。
由此可見,「黼黻」本指禮服上所繡的華美花紋,如《晏子春秋.諫下》云:「公衣黼黻之衣,素繡之裳,一衣而王采具焉。」而「黼黻文章」,則由古代禮服上所繡的色彩絢麗的花紋,引申而泛指華美鮮艷的色彩。《荀子.非相》:「故贈人以言,重於金石珠玉;觀人以言,美於黼黻文章。」楊倞注:「黼黻文章,皆色之美者。白與黑謂之黼,黑與青謂之黻,青與赤謂之文,赤與白謂之章。」又《淮南子.主術訓》:「人主好高臺深池,雕琢刻鏤,黼黻文章,絺綌綺繡。」又宋蘇軾〈勝相院經藏記〉:「以是業故,所出言語,猶如鐘磬,黼黻文章,悅可耳目。」
米芾初名黻,字元章,即取「黼黻文章」之意。米芾之「芾」,實為「黻」之假借,故當念「弗」。
原刊於《明報月刊》,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