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詩的文學永恆價值

杜甫並不算考試高手,官運更是不佳,一生生活潦倒,但看杜甫詩文,家國情懷思念特別濃重,思妻念兒之句,是唐代眾多詩人所僅見的。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所長劉躍進教授,應香港中國學術研究院之邀,前來國史教育中心(香港)為「文史教育沙龍」擔任主講,題為「文學史為什麼選擇杜甫」。劉教授以其豐富杜甫詩學的研究,旁徵博引,再加上其曾參與插隊落戶的知青經歷,一路走來,在教學前綫又積存接地氣的寶貴生活體驗,使得受眾在近兩小時的聆聽杜甫詩話,多有聯繫,滿有感受。

劉教授指出,我國好些文人,生前名氣不大,甚至默默無聞,但在歷史大浪的淘沙中,終究有「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這回事,一發是不可收拾的,以終為始,憑其嘔心瀝血之作,彰顯不可磨滅的文學價值和歷史意義,千古傳誦,與民族文化的發展,並肩用步,直到永遠。唐代的杜甫,就是其中一位。

劉教授說,成就唐詩的偉大,是唐代創新的科舉考試、文官制度,讓士子有仕途流動的機會使然。唐詩其中一個特色,就是詩人的遊歷豐富,可說詩就是生活,生活離不開詩,誘因之一是唐代的科舉,是開名考試,是當時劃時代的陽光考試,因此,遊歷交友,着重傳播名聲,這對考生的名字將來在考卷上,能否因有知名獲得加印象分,當中的一個竅門。

家國情懷思念特別濃重

杜甫並不算考試高手,官運更是不佳,一生生活潦倒,但看杜甫詩文,家國情懷思念特別濃重,思妻念兒之句,是唐代眾多詩人所僅見。雖曾經歷天寶之亂的國運頹唐,杜甫常感憂憤難過,但未嘗灰心喪志。雖有「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之作,但同樣有「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之句。

用「歷史流變,萬古常新」形容杜甫詩文之特別,並非過譽。唐代韓愈在《調張籍》一文,就以李白杜甫並列,以「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定論。劉教授指出,杜甫更多於李白的,就是那份從顛沛流離「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的底層生活,正由於這份經歷,讓杜甫詩文沒有離開時代、沒有離開人民,更沒有離開文學世界的情感天地與崇高理想。或許,杜甫的「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可作點譬喻。

原刊於《星島日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何漢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