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歲青春:無懼,無悔,無限可能

《百歲人生》得益最大的極有可能是年輕的人,他們讀後可以終身受益,並及早行動。同時,這本書其中一個最重要的信息,是在漫長的人生中,我們都要以年輕人的心態來迎接不同階段的機遇與挑戰。

任何人都可以察覺得得到,人的壽命確實愈來愈長了。過去200年,經濟發達國家人均壽命,平均大約每10年便增加2歲。

  • 假如你現在20歲,你很有機會活到98歲;
  •  假如你現在40歲,你很有機會活到94歲;
  • 假如你現在60歲,你很有機會活到90歲。

差不多所有在21世紀出生的人,都很有機會活到100歲,2050年出生的孩子,大有機會活到110歲。

香港已成為全球平均壽命最長的地區,男性為81.7歲,高過日本的81.1歲;女性為87.7歲,比日本的87.3歲還高。

從《百歲人生》到《百歲青春》

人類愈來愈長壽已經是不爭的事實。問題是:人類社會是否有所準備迎接這個新時代的來臨及應付隨之而來的各種挑戰?

簡單的答案是:極度準備不足,與及完全低估各種挑戰的嚴重性。

近年來,世界各地不少有識之士開始對此課題作出深刻的反思,並出版了多本專書探討這個愈來愈逼切的時代挑戰。其中最發人深省的是Lynda Gratton及Andrew Scott所著The 100-Year Life:Living and Workinginan Age of Longevity(2017),作者是兩位倫敦商學院的教授。該書出版以來不足兩年便獲得多項國際獎項,及譯成多國文字。

中文版也有兩個譯本,分別是內地版的《百歲人生:長壽時代的生活與工作》,與及台灣版的《100歲的人生戰略》。

本來,100-Year Life譯作「百歲人生」也無不可。但任何人讀過這本書後,便會發覺有點不妥。不是說字面上不準確,而是信息上有所偏差。筆者認為把它譯作百歲青春更為貼切,理由有三:

首先,《百歲人生》給與人一種遙遠及冷冰冰的感覺,人們的反應可能是:我不一定活到百歲,現在不用關心這麼遙遠的事情。

其次,《百歲人生》四字欠缺動感,不會令人感到興奮,嚮往,憧憬。

最關鍵的,是《百歲人生》一書,雖然適合不同年齡的人閱讀,但得益最大的極有可能是年輕的人,他們讀後可以終身受益,並及早行動。同時,這本書其中一個最重要的信息,是在漫長的人生中,我們都要以年輕人的心態來迎接不同階段的機遇與挑戰。正如英諺所說:Youth has no age(青春不問年齡)。百歲的人生中,每一大小階段都要以青春煥發的心情來看待。

因此,筆者覺得用《百歲青春》來描述這年代更為傳神。

《Living and Workinginan Age of Longevity(2017)》出版以來不足兩年便獲得多項國際獎項,以及譯成多國文字。(作者提供)
《Living and Workinginan Age of Longevity(2017)》出版以來不足兩年便獲得多項國際獎項,以及譯成多國文字。(作者提供)

百歲青春:無懼?

表面看來,長命百歲人人想,何懼之有?《百歲人生》一書簡直是當頭棒喝。

要恐懼的東西有許多,以下舉其大者:

  • 財力不足應付長壽需要
  • 退休年齡後還需工作
  • 科技衝擊所有行業
  • 真的要「做到老,學到老」?
  • 如何面對僱主歧視
  • 如何保持身心健康
  • 如何避免成為「下流老人」

根據《百歲人生》作者的分析,即使在經濟發達國家,大部分的中產階層都可能沒有足夠的財力應付長壽的需要。這些國家已有不同程度的全民退休保障,每一個人的養老金因此會有三大構成部分:國民養老金,企業養老金,與及個人儲蓄。但即使如此,亦往往不足應付愈來愈漫長的人生。

其中一個簡單的原因,就是這一代的人年輕的時候,根本沒有想過自己會活得這麼久,也沒有預期需要這麼多的養老金。

面對這個環境,差不多唯一的辦法就是延遲退休,或者在退休之後再工作。在未來的歲月中,將會愈來愈多人需要工作到70歲,甚至80歲開外。

問題是:這些人能找到什麼工作?隨着科技發展日新月異,行業與工種的不斷更新,勞動市場競爭白熱化,60多歲的人要找到到一份有尊嚴而有體面待遇的工作,絕對不是容易的事。

唯一的途徑,是學習及掌握新的知識及技巧,「做到老,學到老」是不二法門。對很多人來說,這是無可避免,亦會泰然接受;但亦有部分人無動機或無能力去學習,他們若要維生,便只得接受低技能,低收入的工作。

即使願意工作,長者也得面對僱主不同程度的歧視。長遠來說,企業必須改變僱傭政策,樂意甚至歡迎僱用年紀較長的人士,但企業的轉變是緩慢而滯後的,年長的人士要接受現實,歧視會繼續維持一段時間。長者要突破這個困境,唯一的辦法就是自己創業,這亦是一個可行而值得考慮的方法。

面對這麼多的壓力及挑戰,如何保持身心健康是個重大的課題。首先,是要有健康的身體,減少出現可避免的長期病患,注意飲食及有適量的運動。同時,要有良好的心理健康,減少由於壓力或焦慮所做成的心理不平衡,防止導至抑鬱,消沉,沮喪等心理狀況。尤需留意生理與心理健康的交叉影響。

書中亦提到良好的家庭關係和社交網絡對身心健康的重要性。百歲人生,當然不可能孤獨渡過。我們在人生不同階段需要從伴侶/家庭/朋友間得到互相陪伴、關懷、照顧、分享、支持等。除此之外,更有經濟價值,例如發掘就業機會,創業夥伴或資金的來源,甚至遇到經濟難關時的救命符。在百歲長征的最後二,三十年,舊有和新建的不同人脈關係更顯得難能可貴。

如何避免成為「下流老人」

最懼怕的可能是變成「下流老人」。「下流老人」一詞源於日本。所謂「下流」,不是賤格下流的下流,而是指那些無工作,無收入,無人照顧的長者。

他們沒有工怍,很多時不是他們不願意做,而是無能力或體力去做任何工作。他們主要是依賴救濟金過活。

下流老人中,不少還有種種病患,很多時都得不到適當及時的醫治及護理,病情在可避免的情況下持續甚至惡化。他們普遍社交圈子甚小,少數更有抑鬱,失眠,脾氣暴燥等跡象,甚至有自殺的傾向。

值得注意的,是下流老人很多曾經有過中等的收入,但因為養老金不足,又失去工作能力,加上長壽,慢慢變成下流老人。

日本是經濟發達國家中高齡化程度特別高的國家。究竟全國有多少下流老人?由於沒有官方統計數字,一般估算為總人口的5%至10%。聽起來不算很高,但在一個相當富裕的社會中,有着這麼多人如此渡過晚年,就像身上上有一個癌症腫瘤一樣的恐怖。對一般人來說,最可怕的是自己也可能有一天成為下流老人。

《百歲人生》一書出版後,在日本產生巨大迴響。首相安倍晉三在2017年特別成立了一個名為Council for Designing 100-Year Life Society的組織,他親自擔任主席,成員包多位負責教育及科技,經濟發展,醫療衛生,社會福利等領域的大臣,與及商界及學界的重量級人馬,包括一位年僅19歲的CEO。目的是全面檢討各個領域的政策及措施,以重新設計一個適合所有人進入百歲人生的社會。

值得一提的,是這個Council的成員全部是日本人,只有一個例外,就是《百歲人生》其中一位作者,Lynda Gratton教授。此書的影響力可見一斑。

百歲青春:無悔

為什麼人會有悔恨?人與其他動物不同的地方,在於其他動物依本能來生存,人為萬物之靈,懂得思考,懂得反省,懂得問問題。

一隻狗,一條蟲不會問:為什麼要生存?它們的本能是求生、覓食、繁殖。人則會問:為什麼要活在這世上?人生有何意義?

人會有喜怒哀樂,會有成功感,也有失敗感,會有幸福感,亦可以有悔恨。

《百歲人生》一書道出一個簡單的信息:21世紀的人比20世紀的人長壽20至30多歲,他們將有更多的時間去思考人生意義問題。但不是只在退休之後才去想,而是在人生不同階段都會作不同形式的反思。例如求學階段,愈來愈多年輕人會用更長的時間去了解自己的真正興趣,與及人生要追求的是什麼,他們很多會用種種方式(包括所謂Gap Year等)去探索,所用的時間往往可能比正規教育還要長。

即使在工作階段,他們亦會不時作出反省,無論一份工作有多好或不好,也會問自己:這是否我應該繼續做的事?我如何可以活得更有意思?這樣的反思很可能不止一次,而是反覆出現。亦正因如此,百歲青春的特徵就是會有多次的轉型,讓自己能活得更精彩,更符合自己的人生價值,意義,抱負。

到了所謂退休階段,百歲青春的人生可以繼續青春煥發。這個階段短則可以二,三十年,長則可以三,四十年,是絕好的機會去體驗及珍惜自己的存在價值及意義。《百歲人生》一書的作者估計這些長者會用相當的時間去服務社會,因為他們的心態與身心條件與上一個世紀的長者迴然不同;後者退休後不久,體力及健康狀況退化比較快,往往不到10至20年便壽終正寢。新一代的退休人士會有更長的時間精力充沛,活力十足,有很好的條件以年輕人的心態及幹勁再闖另類事業。

無悔,就是知道自己有選擇權,自己可以決定做什麼,不做什麼。那些事應該做,而沒有做;那些事不應該做,卻偏偏去做;那些事非做不可,卻沒有勇氣去做。有悔,抑或無悔,都是操之在我。

百歲青春:無限可能

一個人可以平平淡淡過一生,也可以轟轟烈烈過一生。但是兩者之間,還有無數可能。

你有否想過:今天有什麼特別?

今天是你有生以來最老的一天,今天也是你餘生最年輕的一天。

換了角度看同一事物,可以感觀及感受都迴然兩樣。

你怎樣看退休,你有否想過以ReWirement取代Retirement,即是說:以「進優」代替退休,進入一個更優秀的人生階段。

對於接近退休或剛退休的人士,進優是一個新角度,新境界,新天地。

從退休心態過渡到進優心態,牽涉一個轉型的過程。

《百歲人生》一書,用來相當的篇幅來分析轉型的重要性及艱巨性。作者甚至提出了一個頗新穎的慨念來勾劃這個過程及所需技巧──轉型資產(Transformational Asset)。每一轉型都需要構思,策劃,部署,甚至投資(例如時間與金錢去掌握新技巧),建立社交網絡,與配偶及家人商討,最重要還是有勇氣去作出決定及付諸行動。尤要指出的,是沒有現成的書本或課程教你怎樣做,因此轉型資產是一種最難能可貴的資產。

進優心態與轉型資產對於希望無懼、無悔、無限可能的所有年齡層的人都非常重要,但正如上面的分析,對接近退休或剛退休的人士,效果更快、更直接。

有鑑於此,筆者與一班志同道合的朋友,為處於那些處於「進優轉型」黃金歲月的人士(即在準備退休之年的前10後10),設計了一個為期9個月的《進優行動計劃》,是本港(也可能是全世界)首個為進優創造轉型資產的學習計劃,在本年4月底開始舉行,進一步資料可聯繫進優人仕協進會(ReWirement Fellowship)。

謝家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