緩疼解痛免開刀,介入性疼痛處置在下背痛治療的運用

在過去,下背痛的治療以藥物處理和復健最常見,如果仍不見效果,可能就得開刀治療,但隨着醫學的進步,現在還「介入性疼痛治療」可以嘗試。

一位77歲的郭女士到我的門診時,已因腰痛到不能走路,無法爬樓梯,在家裏必須倚靠家具才能勉強移動。經檢查診斷是薦髂關節疼痛,以高頻熱凝療法治療後,她笑呵呵的說,不僅可以走路,而且完全不會痛了。之後,她還和家人到日本旅遊,一路走到山頂參訪神社。

另外還有一位75歲的張先生,是在忍着腰痠背痛、腳麻症狀兩年後才來就醫,走路一跛一跛,惡化的身體狀況已嚴重影響他的生活。來疼痛門診時,愁容滿面的他,什麼姿勢都不舒服,即使躺在床上翻身就痛得要命,他也是一位薦髂關節疼痛的病人,經治療後,疼痛症狀獲大幅改善,腳不麻了,整個人笑咪咪的。

根據統計,全世界有八成到九成的人都曾有下背痛的困擾。不僅造成個人不舒服影響健康,也是民眾常見無法正常工作的原因,進而影響國家生產力與健康保險花費,若不積極醫治,也可能降低家庭收入、提高社會成本。

生活中,不當的用力與負重,或者持久固定的錯誤姿勢……都是發生下背痛的成因。在過去,下背痛的治療以藥物處理和復健最常見,如果仍不見效果,可能就得開刀治療,但隨着醫學的進步,現在還有「介入性疼痛治療」可以嘗試。

介入性疼痛治療是一項精準技術,將局部止痛劑、抗發炎或其他藥劑,依解剖相關位置,加上超音波、X光或電腦斷層等影像導引,直接注射或高頻電刺激於可能引發下背痛的病灶位置(可能是周邊小神經、肌肉、肌腱或關節腔),以緩解下背痛。這項治療並非外科手術,相對有着低風險、治療時間短等優點,且止痛效果可維持三個月,甚至半年以上。

張先生是一位薦髂關節疼痛的病人,經治療後,疼痛症狀獲大幅改善,腳不麻了。
張先生是一位薦髂關節疼痛的病人,經治療後,疼痛症狀獲大幅改善,腳不麻了。

下背痛的常見介入性疼痛治療方式

1. 脊椎小面關節注射

維持鄰近的兩節脊椎的穩定,主要有三個接觸面,包括椎體以及兩側的脊椎關節;成對的關節表面有相對的軟骨(骨頭的緩衝組織)和周圍的關節囊。下背部關節面的扭傷和軟骨老化均可能引起疼痛。將局部麻醉藥(或混合抗發炎藥物)注射到脊椎關節面的病灶,可有效的減緩疼痛。脊椎關節注射阻斷法可運用在診斷或治療。診斷性注射是分辨腰背痛是否來自於小面關節;治療性注射可以阻斷疼痛來源及降低關節發炎。

2. 神經阻滯術

一般的神經阻滯術是將藥物(含局部麻醉劑)利用精準的影像導引,將藥物注射於病灶的神經根源,以阻斷或減緩疼痛刺激及發炎反應,並促進周遭血液循環以發揮麻醉神經及抑制發炎的作用,可使疼痛立即達到緩解。醫師可能會視病情需要添加類固醇來注射,使消炎止痛作用更為顯著。治療過程無需住院,需局部麻醉,不需開刀,副作用低、成功率高。治療效果持續時間視病人體質而定,若復發可再度接受治療。

神經阻滯術和脊椎關節注射阻斷法、硬脊膜外注射一樣,治療過程免開刀,傷口復原快。
神經阻滯術和脊椎關節注射阻斷法、硬脊膜外注射一樣,治療過程免開刀,傷口復原快。

3. 硬脊膜外注射

將抗發炎藥物及少量神經麻醉劑,利用精準的影像導引,從硬脊膜外注射(脊椎或尾骨),使藥物直接到受壓逼的神經附近,不但可以用最低藥量,在最短時間達到消炎、消腫及神經安定的止痛目的,也可降低藥物的副作用。止痛時間可維持數個月到一年以上,部分病人甚至有更長久的止痛效果。門診即可治療,不需開刀。若因臨床症狀需要,一般可以在半年到一年內進行三次重複注射。

4. 高頻熱凝術

高頻熱凝術是以雙極無線射頻治療系統設定治療的時間及溫度(攝氏42至80度),於電極針尖位置產生電磁波,進而產生熱凝、電磁效應,使病灶的神經適度的對疼痛感覺鈍化,以達到緩解疼痛的療效(一周後最明顯),止痛效期較長。治療過程須使用精準的影像輔助,使特殊的電極針可準確到達治療部位。

高頻熱凝療法是透過影像導引,將探針置放在疼痛部位的痛覺神經,進行通電產生電磁波,進而以熱凝、電磁效應,使病灶的神經適度的對疼痛感覺鈍化,以達到緩解疼痛的療法。
高頻熱凝療法是透過影像導引,將探針置放在疼痛部位的痛覺神經,進行通電產生電磁波,進而以熱凝、電磁效應,使病灶的神經適度的對疼痛感覺鈍化,以達到緩解疼痛的療法。

5. 增生療法

一旦腰椎、薦椎周圍的肌腱、韌帶等軟組織有了傷害,影響到腰椎、薦椎一帶的關節穩定度,而造成的下背痛,可以增生療法治療。主要是找出引發疼痛的軟組織,直接注射高濃度葡萄糖水或自體血小板生長因子;但因常不是單一病灶,通常會多點注射,過程須借助精準影像導引。這療法是以藥物刺激軟組織重新修復,進而增加軟組織強度以穩定脊椎、改善疼痛。

介入性治療疼痛的好處很多,主要是減少病人的疼痛並恢復活動與工作能力,進而減少使用或可不用再吃止痛藥物,甚至可以不需要開刀處理。

病人共享決策擇出最佳療法

所有針對下背痛的治療,包含藥物、復健、手術都有時效性,介入性疼痛治療一般可緩解疼痛達數個月,甚至一年以上。任何下背痛的治療方式都不太可能保證以後就不再發生;因為再發生的原因很多,除了醫療仍無法阻止身體退化,還包括我們很難恆常維持良好的生活習慣,或是當發現有慢性下背痛時,病灶已嚴重到無法完全修復的程度,所以當下背痛再次來襲時,很有可能需要再次的介入性治療來控制疼痛。

介入性疼痛治療的副作用多半注射處疼痛、出血瘀青、局部發炎,輕則兩、三天,長則一至兩周,會有極輕微酸痛感,多半會自行痊癒。另外,介入性疼痛治療多半會加入局部麻醉藥物,治療後可能會有局部麻麻或感覺遲鈍,通常數小時或幾天後就回復正常,無需太擔心。

至於哪一種治療最合適,必須經疼痛專科醫師診斷下背痛的成因、類型與評估,再針對病情嚴重度,和病人討論出合適的治療方案,這樣才能獲得良好的治療效果。我們希望藉由這樣的專業知識分享能帶給更多民眾對下背痛及治療有更深的認識,也期待營造更好的醫病關係。

王柏凱